Google 新加坡办公室的一场 AI 沙龙,意外暴露了这座城市的创业热潮 ——100 人的会议室挤不下报名者,分会场不得不靠转播满足需求,而与会者中绝大多数是华人面孔。在这场价值 10 万亿美元的全球 AI 革命中,新加坡正成为中国创业者的 “黄金跳板”,他们带着技术和野心,从这里出发,瞄准的是整个东南亚 6.8 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甚至更远的全球版图。

新加坡的 AI 敏感度堪称全球顶尖。数据显示,其 AI 应用下载量占比 1.6%,高居全球第十;企业采用生成式 AI 的速度更是名列前茅。这种对新技术的热情,催生出活跃的创投生态 ——2019 至 2023 年,新加坡 AI 领域累计投资达 70 亿新元,占 GDP 的 1.5%,全球第一。2024 年东南亚 AI 融资中,新加坡占比超 60%,红杉、淡马锡等机构纷纷押注,让这里成为 AI 创业者的 “提款机”。
对中国创业者而言,新加坡的吸引力远不止本土市场。这座城市国家如同一个 “超级接口”:背靠 6.8 亿人口、GDP 达 3.6 万亿美元的东南亚市场,又能辐射亚太乃至全球。Sapiens AI 创始人 Bruce Yang 就是典型代表,他开发的智能工作平台专门适配东南亚多语言、多文化环境,避开硅谷大厂的锋芒,在巨头忽视的角落寻找机会。“全球 AI 基建已完成,社交领域是最后蓝海,谁先定义新范式,谁就能垄断未来十年。” 他的野心,正是无数华人创业者的缩影。
新加坡的 “中立优势” 更是加分项。作为全球 “第三级”,它不受美国芯片禁令影响,数据中心容量全球领先,算力供应稳定;政策开放度高,汇聚全球资本和人才,企业在此设立亚太总部,能轻松撬动国际业务。前 360 高管创立的 WIZ.AI、TikTok 电商数据分析平台 Tabcut 等,都将总部设在这里,既规避地缘风险,又能通过东南亚 “曲线” 进入北美市场。云希谷 CEO 罗辉的选择颇具代表性:放弃北美首选,转而深耕东南亚,“文化相似性高,AI 教育硬件的情绪价值更易被接受”。
然而,落地新加坡只是开始,挑战接踵而至。投资逻辑已从 “听故事” 转向 “要结果”,生成式 AI 的商业价值难以量化,让投资人愈发谨慎。AC Ventures 合伙人黄佩华直言:“很多 AI 项目估值远超 SaaS,但盈利能力存疑。” 更现实的是,新加坡本地市场容量有限,创业者必须具备 “以点带面” 的能力 —— 用新加坡支点撬动全球业务,但中国创业者普遍缺乏本地化销售能力,英语沟通、LinkedIn 营销等技能远不及印度同行,这成了拓展市场的最大短板。
差异化竞争是破局关键。Notellect.ai 的成功提供了范本,CEO David Liu 瞄准企业 “超级个体” 的数据分析痛点,整合多源数据流程,避开红海竞争。这也给中国创业者提了醒:不能照搬国内模式,要深入理解本地需求。比如东南亚中小企业更在意成本,AI 工具需兼顾性价比和实用性;多语言支持不能停留在翻译层面,还要适配文化习惯,这些都是差异化的突破口。
从挤满华人创业者的沙龙,到一个个瞄准全球的 AI 项目,新加坡正在改写全球 AI 格局。这里既是技术落地的试验场,也是通往广阔市场的跳板。对中国创业者而言,能否抓住机会,关键在于能否平衡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把 “中国创新” 转化为 “全球解决方案”。当越来越多的 AI 产品从新加坡走向世界,这座城市的故事,或许会成为未来十年全球科技版图中最精彩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