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信息浪潮中,一些荒诞的历史解读正在悄然蔓延:有人将抗美援朝中苏联的支援功劳全盘归于俄罗斯,又将海兰泡惨案的罪责强行扣给乌克兰。这种看似 “巧妙” 的历史嫁接,实则是对史实的粗暴篡改,背后隐藏着对历史逻辑的无视与对责任主体的刻意混淆。拨开迷雾,还原历史真相,才能守住认知的底线。

海兰泡惨案的血色记忆,容不得半点歪曲。1900 年 7 月,沙俄军队在黑龙江畔对海兰泡及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平民举起屠刀,数千手无寸铁的百姓倒在血泊中。这起惨案的主导者是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策划、沙俄军官康斯坦丁・格里布斯基直接指挥的系统性暴行,与当时的乌克兰地区毫无关联。所谓 “哥萨克骑兵即乌克兰人” 的说法,完全是对历史的无知 —— 哥萨克是由俄罗斯人、乌克兰人、鞑靼人等多民族组成的军事团体,且当时参与暴行的哥萨克主要来自俄罗斯境内的顿河、伏尔加河流域。将罪责转移到乌克兰身上,本质上是对沙俄扩张主义本质的回避,更是对遇难者的亵渎。
抗美援朝的历史功绩,更不该被片面切割。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阵营整体,为中国提供了部分武器装备和物资支援,这是中苏两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合作成果。但这种支援并非 “恩赐”,而是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 —— 苏联曾在 1945 年东北接收过程中,将日本遗留的工业设备尽数运回国内,其支援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的补偿。更重要的是,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挡住了美军的进攻,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地位。将功劳简单归于俄罗斯,不仅忽视了志愿军的牺牲,更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 —— 当时的苏联是 15 个加盟共和国的联合体,硬将功劳嫁接给如今的俄罗斯,显然是对历史语境的刻意剥离。
这种错位解读的背后,是对历史主体的故意模糊。沙俄、苏联与如今的俄罗斯、乌克兰,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实体,不能简单等同。海兰泡惨案的罪魁祸首是沙俄帝国的扩张政策,其责任应由当时的沙俄政府承担;抗美援朝中的支援来自苏联,而非单一的俄罗斯联邦。将历史事件与现代国家进行粗暴绑定,要么是对历史的无知,要么是别有用心的舆论操弄。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个事件都有其明确的时空坐标和责任主体。海兰泡的鲜血警示我们,沙俄的扩张主义曾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抗美援朝的胜利证明,中国的安全最终要靠自己捍卫。无视这些基本事实,进行荒谬的责任转移和功劳嫁接,既是对历史的背叛,也会误导对现实的认知。唯有尊重历史真相,厘清是非曲直,才能从历史中汲取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