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阅读一首诗时,要拿出耐心与勇气,不能把诗歌变成快餐。” 在中国诗歌学会和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 “中拉国际写作行动” 之 “中哥诗歌对话” 活动上,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的这句话,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人们对诗歌价值与传播方式的深层思考。

王山始终坚信,诗歌是文学桂冠上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缩影。在中国诗歌的长河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蕴含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从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家国情怀,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生活哲思,再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的亲情暖意,中国人对祖国、土地、人民的热爱,都在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王山看来,中国诗歌有着独有的意象体系和表达方式,无论是凝练含蓄的古代诗,还是自由奔放的现代诗,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中国文化是温暖的、阳光的”,这种特质在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 “明月” 这一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既可以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乡愁寄托,也可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美好祝愿,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而外国诗歌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表达逻辑,这种差异正是诗歌交流的意义所在,通过对话与碰撞,让不同文明的诗歌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对于诗歌的传播与推广,王山有着清晰的认知:既要进行普及式推广,让更多人感受诗歌的魅力,更要开展提高式推广,不断提升诗歌创作与鉴赏的水平。他认为,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真正代表中国诗歌的高度、厚度和广度。普及不是将诗歌简化、碎片化,变成迎合快节奏生活的 “文化快餐”,而是要引导人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提高则需要鼓励诗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精品力作,同时加强诗歌理论研究与批评,构建健康的诗歌生态。
诗歌的传播也是文化的传播。王山强调,通过诗歌这一载体,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在 “中拉国际写作行动” 这样的跨国交流活动中,中国诗歌与拉丁美洲诗歌相互对话,不仅是文字的交流,更是心灵的沟通。当外国友人读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时,能感受到中国西北的壮阔风光;当他们品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时,能体会到人类共通的思乡之情。这种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正是诗歌作为文化桥梁的独特作用。
新闻总结
王山在 “中哥诗歌对话” 活动中的观点,深刻揭示了诗歌的珍贵价值。诗歌作为文学瑰宝,承载着文化与情感,不应被快餐化消费。我们既要做好诗歌的普及,让更多人走进诗歌的世界,也要注重提升诗歌的创作与鉴赏水平,推动中国诗歌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通过诗歌的传播与交流,不仅能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还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让诗歌这颗文学明珠在时代的长河中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