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果谣》:胡柚香里的时代颂歌与人间情怀

在浙江的广袤大地上,大自然似乎格外偏爱某些地方,将独特的宝物赐予它们。文旦之于玉环,青蟹之于三门,杨梅之于仙居,胡柚之于常山,这些宝物宛如大地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常山的胡柚,以其恰到好处的酸甜与回甘,成为了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散文家周华诚以一曲深情款款的《金果谣》,将胡柚与当地人们的故事娓娓道来,展现了一幅充满酸甜与回甘的时代画卷。

老天赐予的宝物,还需人去接住。在常山,无数人用勤劳与智慧,让胡柚产业绽放出绚烂的光彩。20世纪90年代,打工潮汹涌,小姑娘钦韩芬挤进其中,她将家乡品质最佳的胡柚带出村子,通过绿皮火车运往北京。一车皮胡柚能赚四万元,一块钱一斤的胡柚,她一年做到两三百万元。她不仅带货能力强,还将家乡的猴头菇生意做进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把常山胡柚打入家乐福、中贸联,在北京买房定居,让家乡宝物在首都熠熠发光,展现了那个勤劳致富、胆大发财时代的风貌。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宋伟,本是人生赢家,坐拥上海大别墅,却毅然卖掉别墅,以一亿五千元创业资金去种香柚树。他考察多地后,选定常山作为种植地,被常山胡柚丰富的味道所折服。经过一次次配比、研发,诞生了香柚与胡柚“双柚合璧”的双柚汁、宋柚汁,为胡柚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周志胜是个戏痴,卖胡柚赚钱是为了排戏。他召集昔日旦角和越剧演员,组建民间剧团,自掏腰包排练新戏、四处演出。由他们编排的《清简樊莹》收获了百姓口碑和政府荣誉。一枚枚小小的胡柚,搭建起了传统剧种的戏台,周志胜的情怀在胡柚与戏台之间、果肉的酸甜与戏剧的悲欢之上绽放。

周华诚以知名散文家、优秀丛书策划人以及媒体人的身份,用务实、赤诚的态度创作《金果谣》。书中不仅有科学准确的描述、理性节制的书写,还有详实的数据,还原了一组组纪录片式的珍贵影像,让读者感受到非虚构的真实力量。他尊重事实,还原现状,像忠诚的史官秉笔直书,体现了“知行合一”。

而《金果谣》不仅有真实性与科学性,更有一抹无处不在的浪漫主义气息。作者让周志胜想象与明代乡贤樊莹的隔空问答,展现了周志胜对偶像的致敬和对为民情怀的传承。周志胜的“果园梦”,如同袁老的“禾下乘凉梦”,是美好的中国梦的一部分。姜新花作为“过气”旦角,为戏痴迷,虽经历丈夫离世的痛苦,但戏滋养着她、治愈着她,她的浪漫里隐藏着无言的酸痛。

在故事的结尾,周华诚用“化身果农,隐入人间”八个字,展现了这些人物的务实做派与浪漫情怀。《金果谣》飘溢着人世的欢欣与酸楚,灵魂的高贵与香甜,是对故园之思、家国情怀的深情表达,更是献给大地之上每一位劳动者温柔而热烈的颂歌。它让我们看到了胡柚产业背后的奋斗与梦想,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与温暖。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