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日来临之际,清晨的公园与傍晚的街道上,总能看到步履匆匆的健步走人群与身姿矫健的跑步爱好者。5 公里,这个被大众视为 “黄金距离” 的锻炼长度,究竟是走路更有益,还是跑步更高效?一项追踪 3.3 万名跑者与 1.5 万名步行者的研究,给出了颠覆常识的答案:在同等能量消耗下,走路在降低高血压、高胆固醇风险上的效果,竟然略胜跑步一筹。

这项发表在《动脉硬化、血栓和血管生物学》上的研究,用六年数据揭示了运动与健康的微妙关系。数据显示,每增加 1 个代谢当量的能耗,跑步能使高血压风险降低 4.2%,高胆固醇风险降低 4.3%;而走路对应的数值分别为 7.2% 和 7.0%,在这两项指标上明显占优。在降低 2 型糖尿病风险方面,两者不相上下(跑步 12.1% vs 走路 12.3%);冠心病风险降低上,走路以 9.3% 对 4.5% 的优势再次领先。不过研究也发现,调整 BMI 后,跑步在提升代谢效率上更具优势。这意味着,两种运动的健康益处旗鼓相当,关键在于能否持之以恒。
选择走路还是跑步,实则是一场 “个性化匹配”。走路作为低强度有氧运动,对关节友好,更适合五类人群:长期缺乏运动者,能避免因强度过大而放弃;体重过大或肥胖者,可减少膝盖、脚踝的冲击力;65 岁以上老年人,能降低跌倒风险;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可通过可控强度稳步提升体能;孕中晚期孕妇(经医生允许),有助于控制体重、促进分娩。
跑步则属于中高强度运动,更适合有一定运动基础、追求提升心肺耐力与减重效果的健康人群。对热爱跑步的人而言,奔跑时的 “心流体验” 能带来身心愉悦,这种由内而外的快乐,是许多跑者坚持的动力。但需注意,跑步对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要求更高,关节负担也相对较大,并非人人适用。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科学运动的 “三大原则” 都需牢记。其一,把握时长与频率:每周 3-5 次,每次 30-60 分钟为宜。跑步 5 公里约需 30 分钟,走路 5 公里约需 60 分钟,均可满足世卫组织推荐的每周 150-30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标准。需避免单次运动超 90 分钟,以免产生负效应。其二,选对时间:早晨 8-10 点或下午 16-18 点为黄金时段。早晨过早运动可能增加心血管风险,临睡前 4 小时内运动则会影响睡眠质量。其三,安全为先:长期不运动者应从短时间低强度开始(如每日快走 15 分钟),每周增量不超过 10%,切忌突然剧烈运动;运动前评估身体状态,感冒、失眠等情况下需减量;过程中小口多次补水,高强度运动后适当补充电解质。
5 公里的距离,走与跑的选择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 “动起来” 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对关节脆弱者,走路是温柔的坚持;对追求突破者,跑步是热血的挑战。正如研究揭示的,持续的运动习惯远比形式更重要。这个全民健身日,不妨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让 5 公里的路程,成为健康生活的起点。
新闻总结
研究表明,5 公里走与跑的健康益处相近,同等能耗下走路在降低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冠心病风险上略胜一筹,跑步则更利于提升代谢效率。两者适用人群不同,走路适合缺乏运动者、老人、慢性病患者等,跑步适合有基础的健康人群。运动需遵循每周 3-5 次、每次 30-60 分钟,选择早 8-10 点或下午 16-18 点进行,且注意安全、循序渐进。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坚持才是获得健康益处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