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进程中,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集采)一直是备受瞩目的关键举措。近日,第十一批国家集采正式启动报量,国家联采办发布通知,8月6日至25日开启报量工作。而8月6日晚间国家医保局组织的相关专家在线解读,更是为此次集采带来了诸多重磅新规则,引发广泛关注。

此次集采最大的亮点之一,是首次在全国药品集采中引入“允许按厂牌报量”的新机制。据联采办信息科科长顾晓风介绍,定点医药机构可以按药品的具体厂牌进行报量。这一改变意义深远,是对患者和医生临床用药习惯的尊重,释放出集采政策更加照顾“临床真实需求”的重要信号。过去,以价换量的模式让企业陷入内卷式降价,甚至出现低于成本价供货的情况,导致产品断供、质量不达标等问题。而按厂牌报量,给医院更多用药自主权,若填报的厂牌未中选,该厂牌报量会由所在省份主供企业供应,避免了患者集体换药的现象,也给业界吃了一颗定心丸,集采不再是“吃鸡游戏”般只剩几家企业的残酷竞争。
在报量环节,本次集采有480家药企提交申报材料,平均每个品种有15家药企竞争,有3个品种申报企业数量超40家,最多的达45家。按厂牌报量的结果可能让各厂牌“雨露均沾”。同时,医保局要求医院报的总量原则上不得低于2023年与2024年两年平均采购量的80%,但对于限制适应症的品种可适当减少。而且,医院不必全部使用集采药,集采协议量要求是医院报量的60% – 80%,协议量之外的剩余部分,允许医疗机构根据实际需求组织选择采购非中选药。
此次集采涉及的55个品种均为竞争充分的成熟品种,包括多种剂型,其中不乏第一三共、安斯泰来、阿斯利康等多家跨国药企的原研药。过去集采注重价格比拼,很多进口药选择退出公立医院市场。而第十一批集采政策调整后,业界期待跨国药企与本土药企在集采市场上展开较量,让患者用上更多价廉质优的药品。
国家医保局发文强调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敦促企业理性报价。此次集采中的大品种不少,如洛索洛芬贴剂/洛索洛芬贴膏剂、头孢唑肟、法莫替丁等注射剂,以及普伐他汀、达格列净、奥拉帕利等超10亿元大品种。以头孢唑肟注射剂为例,2024年在公立医院的销售规模约42亿元,是本次集采的亮眼品种之一。
全国药品集采政策的不断调整,正引导药企从“低价竞争”逐步转向“质量竞争 + 合理控制”的健康发展模式。第十一批集采所传递出的“以需锚量”方向,成为“以量换价”机制的重要补充,药品价格竞争有望回归良性,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将逐步提升。进口药有望借此机会大规模参与集采,在新的规则下,为患者带来更多优质选择,推动我国医药市场更加健康、多元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