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西尤单抗为啥买不到了?”“医院开不到波立达了”…… 从 2024 年底开始,类似的疑问在患者群体中不断出现。如今,答案终于揭晓 —— 赛诺菲公司正式通知多家医院,新型降脂药波立达(阿利西尤单抗)将停止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并逐步退出。这款曾被寄予厚望的 PCSK9 抑制剂类降脂药,在进入中国市场 5 年后,悄然谢幕,引发了医药行业与患者群体的广泛关注。

波立达的 “离场” 并非毫无征兆。作为全球首批上市的 PCSK9 单抗,它于 2020 年 4 月在中国上市,2021 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价格从最初的 1982 元 / 支降至 306 元 / 支,成为许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 “救命药”。其主要作用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在心血管事件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从 2024 年 12 月起,赛诺菲中国普药事业部进行架构调整,心血管部门停止推广波立达,为其最终退出埋下伏笔。
追溯波立达退出的原因,市场竞争与供应挑战是两大关键因素。2025 年《中国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纳入了更多国产 PCSK9 抑制剂,让胆固醇管理的医保报销治疗方案呈现多元化态势。目前,国内已有 7 款靶向 PCSK9 产品获批上市,除了进口的波立达、安进的依洛尤单抗(瑞百安)、诺华的英克司兰钠(乐可为),还有信达生物的托莱西单抗(信必乐)、君实生物的昂戈瑞西单抗(君适达)等多款国产药物。国产药物凭借本土化优势,在价格和供应上形成竞争力,挤压了进口原研药的市场空间。
同时,全球原料供应形势紧张也让波立达在中国市场的供应面临挑战。在双重压力下,赛诺菲选择优化心血管市场策略和管线,例如收购箕星在大中华区独家开发及商业化 aficamten 的权益,将重心转向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等领域的药物,这也从侧面加速了波立达的退出进程。
波立达的退出,反映出中国医药市场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国家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和国产创新药的崛起,让患者有了更多选择,也推动了医药市场的良性竞争。国产 PCSK9 抑制剂的不断涌现,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用药成本,也提升了药物的可及性,这是中国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体现。另一方面,进口原研药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需要更精准地把握中国患者的需求,调整市场策略,否则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对于患者而言,波立达的退出虽然带来了暂时的不便,但并非无药可医。现有的国产和其他进口 PCSK9 抑制剂在疗效上相似,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药物。而医院方面,也在积极应对断货问题,如人民医院就表示会督促药剂科采购与备货,保障患者的用药需求。
一款原研药的离场,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医药市场不断成熟的缩影。随着国产创新药的持续发力和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高质量、可负担的药物惠及患者,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闻总结
赛诺菲公司的阿利西尤单抗(波立达)将逐步退出中国市场,该药物是用于降脂的 PCSK9 抑制剂类原研药,2020 年上市并于 2021 年纳入医保。其退出原因主要是国产同类药物增多带来的市场竞争,以及全球原料供应紧张。目前国内已有 7 款靶向 PCSK9 产品,波立达的退出反映了中国医药市场中国产药崛起、竞争加剧的态势,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替代药物,而这一事件也彰显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