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结直肠癌是老年病,没想到 30 岁的我会患上。” 这是近年来不少年轻结直肠癌患者的共同感慨。曾经被认为是 “老年专属” 的结直肠癌,正悄然向年轻人蔓延。数据显示,2002-2017 年,我国 25-29 岁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病率 15 年间翻了一番,全球范围内 50 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也在显著上升,大约每十年翻一番。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年轻患者大多没有家族病史,也缺乏肥胖、高血压等传统风险因素。最新研究揭示,这一趋势背后,或许与童年时期接触一种名为 colibactin 的细菌毒素有关。

年轻患者激增,打破 “老年病” 认知
提到结直肠癌,很多人会联想到老年人。但事实上,这种认知正在被现实打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癌症观察站的数据显示,过去 20 年,全球早发性结直肠癌(50 岁前确诊)发病率持续攀升。在我国,25-29 岁人群的发病率增长尤为明显,从 2002 年的较低水平,到 2017 年已翻了一倍。而 80-84 岁老年人的发病率虽仍处于高位,但变化不大。
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被确诊。他们中不少人平时身体看似健康,没有家族癌症史,也不存在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传统危险因素,却突然被结直肠癌击垮。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是什么原因让这种 “老年病” 越来越多地缠上年轻人?
研究指向童年:细菌毒素或为 “定时炸弹”
今年 4 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 4 大洲 11 个国家的 981 份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样本,发现早发性结直肠癌样本中,两种 DNA 突变模式(SBS88 和 ID18)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老年患者。其中,ID18 在年轻患者体内的出现频率是老年患者的 4 倍,SBS88 则是 2.5 倍。
而这两种突变模式,早已被证实与一种名为 colibactin 的细菌毒素密切相关。colibactin 是由携带 pks 毒力岛的大肠杆菌等细菌产生的基因毒素,原本用于细菌间的 “战争”,却会对人体细胞造成伤害,导致 DNA 双链断裂和染色体畸变。研究发现,约 10%-15% 的结直肠癌病例都存在与 colibactin 相关的突变。
更关键的是,这些突变往往出现在癌症发生的早期阶段。研究人员推测,患者可能在童年时期(10 岁前)就接触过产 colibactin 的细菌,这些细菌在肠道内留下的 DNA 损伤,如同埋下 “定时炸弹”,经过数十年的积累,最终导致本该在老年发病的癌症提前出现。就像研究通讯作者卢德米尔・亚历山德罗夫所说:“如果一个人在 10 岁前就有了这些突变,那么他们患上结直肠癌的时间线可能会提早数十年。”
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细菌 “作恶”
虽然 colibactin 细菌毒素被列为可疑元凶,但并非所有携带产 colibactin 细菌的人都会患癌。约 20%-30% 的人体内都存在携带 pks 毒力岛的细菌,可结直肠癌的激增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这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在推波助澜。
研究人员推测,抗生素的使用、饮食习惯的变化等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2025 年 3 月发表在《自然・微生物学》的研究显示,饮食中的膳食纤维能抑制产 colibactin 的大肠杆菌在结直肠癌中的致癌潜力。而如今,儿童饮食中超加工食品占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可能会助长这种细菌的致癌作用。
此外,生命早期使用抗生素、分娩方式(顺产或剖腹产)、母乳喂养情况等,也可能影响儿童肠道内产 colibactin 细菌的数量。研究发现,colibactin 相关突变在欧美国家更常见,在非洲和亚洲的农村及非工业化地区则较少,这与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和医疗习惯差异或许存在关联。
癌症预防,窗口可能在童年
这项研究为癌症预防带来了新的启示:癌症预防的窗口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早,童年时期的环境和微生物接触,可能对未来的癌症发病产生深远影响。除了结直肠癌,研究还发现膀胱癌、前列腺癌等也与产 colibactin 细菌高度相关。
这意味着,要降低早发性癌症的发病率,或许需要从童年时期就开始采取措施。比如,保证儿童摄入充足的膳食纤维,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倡导母乳喂养等,这些都可能减少儿童接触 colibactin 细菌毒素的危害。同时,深入研究这些 “童年定时炸弹” 的形成机制,找到阻断其危害的方法,将为癌症预防开辟新的路径。
越来越多年轻人患结直肠癌的现象,敲响了健康警钟。它提醒我们,癌症的发生可能源于多年前的童年时期。关注儿童时期的健康环境,减少有害因素的接触,或许是遏制早发性癌症蔓延的关键。让我们在癌症尚未萌芽时,就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