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同治有妙招!这几类药物能同时控制心衰、治疗肾病

心脏和肾脏,就像一对亲密的 “兄弟”,生理状态下相互协作、彼此扶持;可一旦一方 “生病”,另一方很容易受到牵连 —— 心衰可能引发肾衰,肾衰也可能加重心衰,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被称为 “心肾综合征”。幸运的是,医学研究发现,有些药物能同时 “关照” 心脏和肾脏,既能控制心衰,又能治疗肾病,成为心肾同治的 “利器”。今天,我们就来盘点这些被各大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

普利类与沙坦类:心肾保护的 “老牌劲旅”

普利类和沙坦类药物,虽名字不同,却有着相似的作用机制 —— 通过抑制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发挥控制心衰、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延缓肾损害的多重功效。不过,二者作用机制相近,不能联合使用,只能选择其中一种。

普利类药物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代表药物有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沙坦类药物即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新上市的沙库巴曲缬沙坦也属于此类。

在适应症方面,这两类药物适用于高血压患者、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以及有高血压或尿蛋白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但要注意,孕妇和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肾小球滤过率小于 30ml/min 时需减量使用,并非完全禁用。

用药期间,可能出现高血钾或血肌酐升高的情况。若出现高血钾,可先服用降钾药,无效再考虑停药;初次使用或增加剂量后 4 周内,血肌酐升高不超过基础值的 30% 可继续使用,超过则需停药或减量。

列净类:心肾保护的 “突破性新星”

列净类药物,即钠 – 葡萄糖共转运蛋白 2 抑制剂(SGLT2i),最初用于降糖,后来发现其在降糖的同时,还具有独立于降糖效果的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堪称近年心肾治疗的 “突破性药物”。其代表药物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

列净类药物的适应症广泛,不仅适用于 2 型糖尿病患者,还可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以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20mL/min 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无论是否伴有糖尿病)。禁忌症为 eGFR<20mL/min 时禁止首次使用,但规律使用期间 eGFR 降至 20mL/min 以下,可继续使用。

使用列净类药物后,可能出现一过性血肌酐升高,处理原则与沙坦类药物相同。此外,泌尿生殖道感染是常见副作用,可通过多喝水、局部清洁和使用抗菌素缓解,若反复感染且患者不耐受,可考虑停药。

非奈利酮: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中的 “心肾卫士”

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中,目前只有非奈利酮能同时起到控制心衰和保护肾脏的作用,属于非甾体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

非奈利酮适用于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患者,要求 eGFR>25mL/min、血钾浓度正常且有白蛋白尿。需要注意的是,eGFR<25mL/min 时禁止首次使用。

用药期间,建议在开始治疗后的 2~4 周内定期监测血钾,若血钾升高,可口服降钾药,尽量在控制血钾的前提下避免减量或停药。其起始剂量需根据 eGFR 确定:eGFR≥60mL/min 时,起始剂量为 20mg/d;eGFR25~<60mL/min 时,起始剂量为 10mg/d。此外,使用后可能出现一过性血肌酐升高,处理原则参照沙坦类药物。

心肾同治,用药需科学规范

心肾综合征的治疗需要心内科与肾内科医生的密切协作,而上述几类药物为心肾同治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但使用这些药物时,需严格遵循适应症和禁忌症,密切监测血肌酐、血钾等指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对于患者而言,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定期复查,及时反馈用药后的身体反应,以便医生优化治疗方案。只有科学规范地使用这些心肾同治的药物,才能更好地控制心衰、治疗肾病,守护心肾健康。

总之,心肾同治并非难题,合理选用普利类、沙坦类、列净类药物以及非奈利酮,能同时为心脏和肾脏 “保驾护航”。相信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心肾同治的药物涌现,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