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年了,我每天都坚持吃钙片,怎么还会患上骨质疏松?” 拿着骨密度检查报告,58 岁的袁女士满脸疑惑与不解。12 年前,她因骨量减少遵医嘱服用钙片,1 年后骨密度便恢复正常,这让她坚信 “吃钙片就能防骨质疏松”。可如今,股骨颈骨密度 T 值低至 – 2.6,确诊骨质疏松的结果,彻底打破了她的认知。事实上,像袁女士这样陷入防治误区的绝经后女性不在少数,而这些误区,往往成为骨质疏松找上门的 “推手”。

袁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12 年前体检发现骨量减少后,她通过服用钙片让骨密度回归正常,自此便将钙片当作 “护身符”。8 年前绝经后,身体悄然发生变化,6 年前复查时骨密度已出现下降(股骨颈骨密度 T 值 – 1.2),医生建议补充雌激素或加用抗骨吸收药物,可袁女士觉得 “没到骨质疏松就不用治”,依旧只靠钙片 “硬扛”。直到最近复查,骨密度已跌至骨质疏松标准,她才追悔莫及。
为何天天吃钙片,骨质疏松还是会找上门?关键在于绝经后女性对钙片的作用存在认知偏差。女性绝经前,雌激素水平稳定,破骨细胞活性较弱,骨质丢失缓慢,此时钙片作为基础补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骨密度。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破骨细胞活性 “飙升”,骨质进入快速丢失期,单靠钙片远远不够,必须通过绝经激素治疗或抗骨吸收治疗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而钙片只是治疗期间的辅助补充。袁女士正是忽略了绝经前后的身体变化,一味依赖钙片,才导致病情加重。
“没到骨质疏松就不用治”,这是另一个常见的认知误区。很多人认为,骨密度 T 值只有达到骨质疏松标准(T 值≤-2.5)才需要治疗,实则不然。T 值仅用于诊断,并非治疗的 “分界线”。对于绝经后女性而言,雌激素下降导致骨质丢失加快,即便骨量减少(-2.5<T 值<-1.0)甚至骨量正常(T 值≥-1.0),也需及时干预。若袁女士 6 年前听从医生建议,在骨量减少时就采取综合治疗,或许就能避免发展为骨质疏松。
想要科学防治骨质疏松,首先得正确认识骨密度 T 值。T 值是通过对比被检查者与同性别健康年轻人的骨密度得出的参数,虽能诊断骨质疏松,但不能作为是否治疗的唯一依据。即便 DXA 骨密度检查未显示骨质疏松,老年人也需警惕跌倒,因为跌倒极易诱发骨折。
在防治策略上,需从多方面入手。营养方面,要保证钙的摄入,50 岁以上人群每天推荐摄入 1000-1200 毫克钙,除了日常饮食,可额外补充 500 毫升牛奶或含 500 毫克元素钙的钙剂;同时控制盐的摄入(每天<5 克),保证适量蛋白质(每天每公斤体重 1.0-1.2 克)。维生素 D 对钙的吸收至关重要,日常可通过晒太阳、食用水产品、禽蛋(不弃蛋黄)补充,缺乏者需服用制剂。规律运动也不可或缺,散步、慢跑、广场舞、太极拳等运动,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骨骼健康,降低跌倒和骨折风险。此外,绝经后女性、老年男性等高危人群,需定期做骨密度检查,根据结果及时调整防治方案。
绝经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防治不能只依赖钙片,更要避开认知误区,采取 “综合施策”。只有科学认识、及时干预、长期坚持,才能更好地守护骨骼健康,远离骨质疏松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