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小酌怡情” 竟是致癌陷阱?酒精与肿瘤的真相全在这

“饭后小酌一杯助眠”“朋友聚会喝几杯增进感情”,在日常生活中,酒精似乎成了不少人调节情绪、社交互动的 “必需品”,“小酌怡情” 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但今年年初,美国卫生局局长 Vivek Murthy 发布的一份报告,却给大众浇了一盆冷水 —— 报告明确指出酒精会提高至少七种癌症的患病风险,并呼吁在酒精饮料上标注癌症警示标签,就像香烟包装那样。这一爆炸性消息,让 “酒精到底是怡情饮品还是致癌隐患” 的争议再次升级,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酒精与肿瘤之间那些被忽视的关联。

事实上,酒精与癌症的关联并非新发现。早在 35 年前,科学家就已将酒精列为致癌物,此后数十年间,相关证据不断累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权威癌症研究机构,1988 年就将酒精与烟草烟雾、石棉归为同级致癌物,并在 2007 年重申这一结论;全球癌症更新计划 2018 年的报告也明确指出,酒精会显著增加多种癌症风险。“从现有研究来看,酒精与某些癌症的关联性几乎没有争议。”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酒精流行病学家 Tim Naimi 表示。

目前学界公认,酒精至少会增加七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包括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肝癌,且随着研究数据的积累,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癌种被纳入这一清单。而酒精致癌的关键机制之一,就是其代谢产物乙醛 —— 这种毒素会直接破坏人体 DNA,为癌细胞的滋生创造条件。多项大型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结论:2015 年一项纳入 48.5 万例癌症病例、汇总数百项队列研究结果的荟萃分析显示,多种癌症风险会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不断攀升;美国卫生局长报告中引用的研究数据更直观 —— 完全不饮酒或每周饮酒量少于 1 个美国标准量(含 14 克乙醇)的女性,一生中患上述七种癌症的风险约为 17%,而日均饮用 2 份(28 克乙醇)的女性,这一比例会升至近 22%,意味着每 100 名女性中会额外增加 5 例癌症患者;男性群体中,基准风险约为 10%,日均饮用 2 份酒精后风险会升至 13%。

不过,关于酒精致癌,大众最关心也最困惑的问题是:究竟饮多少酒才会增加癌症风险?是否存在 “安全饮酒量”?过去几年,科学家一直在探寻癌症风险开始上升的饮酒量阈值。研究发现,不同癌症类型的风险阈值可能存在差异。以女性乳腺癌为例,去年发表的一项系统评价显示,即使每日饮用半份酒(含 5 克乙醇),也会轻微提升患病风险;《全球癌症更新计划》2018 年报告更是明确,对于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和乳腺癌,“未发现安全阈值”,任何剂量的酒精都会增加风险。而对于结直肠癌和肝癌,风险显著上升的阈值稍高,分别为每日摄入超 30 克乙醇(超 2 个美国标准杯)和 45 克乙醇(超 3 个美国标准杯),但这并不意味着低于该剂量就完全安全,只是目前相关证据尚不充分。

争议的焦点还集中在 “低至中等饮酒量是否有益心脏健康” 的说法上。此前有观点认为,少量饮酒可能改善部分人群的心脏健康,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研究正在推翻这一结论。即便存在心血管益处,多数研究者也认同,这种益处仅见于极低的饮酒量(如每周几份美国标准饮酒量),一旦超过这个量,癌症、肝病、意外伤害等风险的上升,会完全抵消甚至超过心血管方面的潜在益处。“归根结底,酒精本质上是有害健康的物质。”Tim Naimi 强调。

不同国家也基于健康风险评估制定了各自的饮酒指南。加拿大 2023 年发布的指南因明确 “健康风险始于低饮酒量” 引发广泛关注,指南指出,任何剂量的酒精都无益健康,若将周饮酒量控制在 1-2 标准份(约 27 克乙醇)内,通常可避免酒精相关危害,此为低风险等级(过早死亡概率约 1/1000);每周 3-6 标准份(约 81 克乙醇)为中度风险(过早死亡概率 1/100),超过后风险会急剧攀升。该指南的核心目的,是让公众清晰了解不同饮酒量对应的风险,自主判断可接受的风险水平,而非由官方裁定 “安全剂量”。

新闻总结

“小酌怡情” 的传统认知正被科学研究颠覆,酒精早已被列为明确致癌物,至少会增加七种癌症风险,且对部分癌症而言无 “安全饮酒量”。虽存在 “低量饮酒有益心脏” 的争议,但现有研究显示,超过极低剂量后,酒精的健康危害会远超潜在益处。各国饮酒指南也在明确不同饮酒量的风险等级,帮助公众理性评估。面对酒精,唯有充分了解其与肿瘤的关联及风险,才能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