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鸡蛋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它营养丰富、价格亲民,烹饪方式也多种多样。然而,很多人在购买鸡蛋后,常常随意将其放在常温环境下,却忽略了鸡蛋也有“保质期”。那么,鸡蛋在常温下到底能保存多久呢?最近一项专业研究给出了明确答案,15天,是鸡蛋常温保存的安全“警戒线”。

为了深入了解鸡蛋在常温贮存期间蛋壳和蛋内容物细菌总数的变化规律,科研人员开展了一项严谨的实验。他们选取了同批次健康鸡产的90枚鲜蛋,随机分成10组,每组9枚,然后将这些鸡蛋置于25℃的恒温培养箱中贮存。在20天的实验周期里,每隔5天,研究人员就会参照国家标准GB 4789.2 – 2016,对新鲜鸡蛋的蛋壳和蛋内容物(蛋液)的菌落总数进行测定。
在检测方法上,针对蛋壳,研究人员按重量比1:1用0.85%生理盐水充分擦洗蛋壳表面,将擦拭液作为检样;针对蛋液,则先用生理盐水浸泡、清水冲洗,再用75%酒精浸泡30 – 60秒消毒外壳,然后在无菌环境下刺穿并取出全蛋液作为检样。随后,通过梯度稀释、PCA培养基培养48小时,并结合标准进行菌落计数,最终计算出CFU数值。
实验结果显示,鸡蛋蛋壳表面的菌落总数在整个存放期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刚开始存放时,蛋壳表面的菌落总数最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存放至第15天时,蛋壳表面的细菌呈现出急剧增长的趋势,上升趋势明显加剧。而鸡蛋内容物,也就是蛋液的情况也类似,其菌落总数随着鸡蛋存放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存放初期,蛋液并未见明显的菌落生长,但当存放至第5天时,蛋液菌落总数开始缓慢增长,到了第10天,蛋液细菌便呈现出急剧增加的趋势。
为什么蛋壳和蛋液细菌变化存在差异呢?研究进一步分析指出,鸡蛋蛋壳直接接触外部环境,更容易受到有毒有害微生物的污染,所以其菌落总数的增幅往往更大,变化速度也快于内容物。而鸡蛋内容物受到多层物质的保护,且初期含有溶菌酶等可以溶解细菌的物质,虽然蛋液菌落总数也呈上升趋势,但在刚开始存放时变化最少。然而,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鸡蛋中的溶菌酶活性会逐渐降低,甚至丧失其“杀菌能力”,从而导致后期蛋液中的菌落总数显著增加。
判断食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通常以菌落总数的多少为依据,菌落总数越大,食品中存在病原菌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鸡蛋在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越多,其保鲜期就越短,鸡蛋质量也会随之降低。本试验明确指出,在25℃环境下贮存鸡蛋,由于15天时菌落总数已急剧增长,新鲜鸡蛋的存放不宜超过15天。
这一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相关企业的科学生产和监管部门的市场监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也提醒我们在购买鸡蛋后,如果选择常温保存,一定要注意时间,尽量在15天内食用完毕,以免因细菌超标影响健康。如果想要延长鸡蛋的保存时间,可以将鸡蛋放入冰箱冷藏,低温环境能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