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雕塑的线条勾勒出历史的轮廓,当泛黄的文献记载着岁月的温度,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北京金台艺术馆悄然展开。8月26日,“以史为鉴,和平永续;团结同进,共筑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文化艺术交流展在此开幕。30余件雕塑作品与首次公开的珍贵历史文献相互映照,将艺术之美与史料之真深度融合,为观众搭建起一座触摸历史、感悟精神的立体桥梁,让抗战记忆与和平信念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本次展览的核心展品,巧妙融合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在雕塑展区,“西班牙国际纵队战士”群雕率先映入眼帘,百余名中国勇士驰援异国反法西斯战场的壮举,通过细腻的雕塑线条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跨越国界的正义信念;“战火中的情谊:援华国际友人雕塑”生动还原了世界人民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让观众直观感受反法西斯战争中“团结御侮”的精神内核;“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主题人物雕塑展,则进一步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坚韧与担当。这些雕塑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以凝固的瞬间,留存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文献展区同样亮点纷呈。袁熙坤珍藏五十余载的张大千《敦煌日记》手稿原件,成为展览的“镇馆之宝”。1941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身处敦煌莫高窟的张大千,在日记中写下对日寇的谴责、对胜利的欢呼、对人民灾难的忧虑,这些实录不仅是艺术大师的历程记录,更成为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第一手珍贵史料,字字皆为历史证言。此外,51张“西班牙国际纵队和中国志愿者”科研成果历史文献图片,汇集了海峡两岸民间研究团组及海外学者的共同研究成果,其中百余张珍贵图片由台湾学者邹宁远、倪慧如历时13年寻访英雄踪迹所得,让鲜为人知的中国志愿者事迹得以公开。
开幕式上的重磅环节,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袁熙坤,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等众多嘉宾共同为展览剪彩,象征着对历史记忆的共同守护。袁熙坤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曹春生等一同为“西班牙国际纵队战士”雕塑揭幕,让抗战精神在艺术与现实的交汇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袁熙坤创作的“西班牙国际纵队战士”群雕纪念封同步揭幕,以特殊形式将抗战记忆与和平信念传递给更多人。
开幕式致辞中,多位嘉宾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展览的意义与价值。北京怡苑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罗肖表示,袁熙坤以艺术为“信使”,搭建跨越国界的桥梁,此次展览正是他“以艺传情、以情通心”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陈海力回顾了“西班牙国际纵队中的中国志愿者”研究历程,代表大陆研究团组承诺将文献资料永久提供给艺术馆。袁熙坤馆长坦言,展出的雕塑是自己近半个世纪“为历史塑像、为正义立碑”的匠心之作,要让浴血岁月里的勇气、情谊与信念“活”在当下。
开幕式现场的文艺表演,为展览增添了浓厚的情感氛围。天使童声合唱团、中国武警文工团等带来的精彩演出,用歌声和旋律致敬历史、传递力量。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7日,它以艺术之名传承抗战记忆,以文献之证守护和平信念。正如展览前言所写,那段世界人民同仇敌忾的峥嵘岁月,始终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精神坐标。未来,北京金台艺术馆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让承载和平记忆、凝聚民族精神的作品走进大众,这场展览所传递的“以史为鉴、团结同进”精神,也将成为推动人们守护和平、共筑美好未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