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面包“毒打论”广告翻车:一场营销焦虑下的品牌自救困局》​​

​“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当桃李面包在月饼广告中甩出这句“爹味”十足的标语时,或许没想到会引发一场舆论海啸。9月3日上午,这则悬挂于辽宁多地电梯间的争议广告迅速发酵,短短一天内便让品牌陷入风口浪尖。4日,争议广告悄然撤下,取而代之的是风格大变的“真的很哇塞!”新版物料。这场匆忙的“广告换脸”,看似是品牌对舆情的快速反应,实则揭开了桃李面包在业绩重压下的营销焦虑与品牌困境。

​​桃李面包此次的“毒打论”广告,堪称一次典型的“自杀式”营销。广告中,品牌试图以“过来人”的姿态教育消费者:“五仁不好吃是你还年轻,没尝过生活的毒打”,本意或是想借“反矫情”梗吸引年轻人,却意外得罪了两拨人群——既惹恼了钟爱五仁月饼的传统食客,又让追求轻松消费体验的年轻人感到被冒犯。社交平台上,网友的批评如潮水般涌来:“我中秋是来享受快乐的,不是来花钱挨训的”“上一个敢这么教育消费者的还是钟薛高”,更有消费者直言要将其拉入购物“黑名单”。这场争议并非偶然,而是桃李面包近期一系列“跑偏”营销的集中爆发。

为推广月饼,桃李面包可谓“创意”频出,却屡屡翻车。一则联名广告中,品牌用“预算不足呜呜”“拜托了各位亲亲”的口吻恳求消费者下单,理由竟是“争取下次能换个桃李纯广”,被网友吐槽“像40岁的人努力卖萌,尴尬又违和”;还有广告运用“人生从不内耗!…管他有没有用~Giao~”等网络热梗反向营销,甚至虚构“千金大小姐来桃李打工卖月饼”的“社畜小说”,以及在沈阳本地尝试东北方言与表情包的接地气路线。这些从“爹味”说教到“抽象”整活的营销尝试,看似都在努力贴近年轻人,却因用力过猛、脱离品牌调性,被消费者评价为“努力模仿网络热梗却弄巧成拙”,不仅未能拉近与目标用户的距离,反而加剧了品牌与消费者的隔阂。

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的是桃李面包深深的营销焦虑与经营困境。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净利润已连续四年下滑,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两位数下跌,而引发争议的月饼业务更是在2024年就出现近15%的营收下滑。在主营业务与季节性产品销售双双承压的背景下,任何可能引发消费者抵制的负面事件,都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当“毒打论”广告引发舆论风暴后,桃李面包迅速撤下争议物料并替换新广告,被外界视为一次紧急的公关“拆弹”行动——既是为平息消费者怒火,更是为了守护摇摇欲坠的品牌形象与业绩底线。

然而,替换广告并未平息所有争议。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危机并未因一则广告的更换而消除,反而进一步暴露了桃李面包的深层问题:品牌老化、创新乏力、内部管理混乱以及与消费者需求脱节。有网友犀利指出:“不是广告不行,是品牌根本不懂现在的消费者想要什么。”更有行业分析认为,桃李面包的营销乱象是其在市场竞争加剧、消费需求升级背景下,未能及时调整战略的必然结果。

此次风波虽暂时平息,但桃李面包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烘焙行业竞争白热化、消费者口味与观念快速迭代的今天,仅靠替换广告或短期的公关手段,远不能解决品牌面临的根本问题。桃李面包若想重拾市场信任、扭转业绩颓势,必须回归产品本质,深入洞察消费者需求,以更真诚、更贴合品牌调性的方式进行创新与沟通。否则,这场“毒打论”广告翻车,或许只是品牌危机的一个开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