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狱中泣诉:睡马桶边一年,台司法沦为“政治打手”?》​​

​​“整整一年了,我每天睡在马桶旁边,戴口罩睡觉……”9月4日,台北地方法院延押、申请具保停押讯问庭上,民众党前主席柯文哲哽咽着讲述被关押一年的经历,令旁听席上的妻子陈佩琪痛哭流涕。针对涉京华城容积率案,柯文哲不仅控诉羁押环境恶劣——“24小时被关在10平方米房间,只有送饭口能看走廊小角,听声不见人”,更激烈抨击“检察官勾结特定媒体,沦为政治打手”,直指司法公正性遭严重践踏。这场庭审揭开的,不仅是柯文哲个人的困境,更是台湾司法体系在政治操弄下的深层危机。

​​柯文哲在庭上坦言,被羁押的365天里,他通过“慢慢听庭、看笔录”才拼凑出京华城案的全貌。“坐牢没什么大不了,还能放风、进工厂,”他苦笑着描述,“但收押禁见完全不同——24小时被锁在3坪(约10平方米)的房间里,门上的铁窗只有点名时才打开,只剩送饭口,要趴下来才能看到走廊的小角落,听到声音、看不到人。”这一年里,他无法与任何人交流,连基本的放风权利都被剥夺。妻子陈佩琪听着丈夫讲述“每天睡在马桶边”的细节,当场泪洒法庭。

更令柯文哲愤怒的是司法与媒体的“诡异联动”。他直言,部分媒体曝光的“证据”甚至早于检察官的正式指控,“检察官勾结特定媒体一起沦为政治打手,成为本案中不争的事实,对司法伤害太大了”。这种“未审先判”的舆论操弄,让他质疑司法的独立性与公正性。“民进党你们想太多了,这样把所有人都抄家,到底查到什么?”他提及自己和妻子、子女、助理均遭抄家,却未见到实质证据,进一步控诉政治迫害的荒谬。

柯文哲的遭遇引发多方关注。前台北市长郝龙斌当庭为柯文哲喊冤,强调“司法必须独立公正,绝不能以羁押取供”。律师叶庆元分析称,以柯文哲所涉罪名,一审最长羁押期为15个月,若此次继续羁押,剩余时间或已不多;但二审阶段仍可能延长羁押。不过,这些法律层面的讨论,难掩公众对“司法工具化”的担忧。

事实上,柯文哲并非首个被质疑“司法迫害”的政治人物。近年来,台湾司法系统频繁卷入政治风波,从羁押期限的争议到证据披露的合规性,从媒体与检方的“默契配合”到政治人物的针对性打击,种种乱象不断消解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此次柯文哲案中,检方与媒体的可疑联动、羁押环境的极端严苛,更被视作“政治操弄司法”的典型例证。

庭审结束后,合议庭未实时裁定,决定还押后近日再议。但对于柯文哲而言,这一年的羁押经历已成为其政治生涯的沉重烙印,也让台湾社会再次审视司法的本质——当司法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当羁押成为“驯服异见者”的手段,所谓的“法治社会”又将如何立足?

新闻总结:台北地方法院9月4日就民众党前主席柯文哲涉京华城容积率案召开延押、申请具保停押讯问庭,柯文哲在庭上哭诉被关押一年来的恶劣经历:24小时被禁闭在10平方米房间,仅靠送饭口看走廊,睡在马桶边,无法与人交流。他同时激烈抨击检察官勾结特定媒体,将司法沦为政治打手,质疑司法公正性。柯文哲及其家人、助理均遭抄家却未查到实质证据。前台北市长郝龙斌为其喊冤,律师分析羁押期限但难消公众对司法工具化的担忧。此案再次引发对台湾司法体系在政治操弄下公正性与独立性的深刻反思。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