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版毒蘑菇图鉴发布:红见手青 “出局”,新增毒菌需警惕

每年雨季,云南便成了 “野生菌王国”,山林间各类蘑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餐桌上的鲜美佳肴。然而,美味背后潜藏着致命风险 —— 近年来,因误食毒蘑菇引发的中毒事件频发,云南已拉响 “毒蘑菇警报”。近日,《云南常见毒菌(毒蘑菇)不采摘、不收购、不加工、不食用 2025 版》图鉴重磅发布,为公众提供了科学、权威的毒蘑菇鉴别 “宝典”,其中备受云南人喜爱的红见手青被 “除名”,引发广泛关注。

图鉴更新:新增毒菌曝光,“颜值” 与毒性并存

新版图鉴基于云南省毒蘑菇中毒案例监测数据、物种分类学研究进展及野外实地调研成果精心编制。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员董娇介绍,此次新增了亚球基鹅膏、锥鳞鹅膏和红托鹅膏等毒菌物种。这些新增毒菌看似普通,实则毒性极强。以亚球基鹅膏为例,其菌盖表面布满白色小鳞片,宛如 “满天星”,却含有能损害人体肝脏、神经系统的毒素,误食后初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发作便可能危及生命。锥鳞鹅膏和红托鹅膏也不容小觑,常与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极易混淆,让民众在采摘、购买时防不胜防。

此外,新版图鉴还更新了多种常见毒菌的高清影像资料,从菌盖形状、颜色到菌褶特征,全方位展示毒菌细节,助力从业者和消费者精准识别,避免因 “脸盲” 误采误食。

红见手青 “除名”:条件可食,安全食用有前提

红见手青,学名兰茂牛肝菌,一直是云南餐桌的常客,因其独特口感备受青睐。然而,此次它却从 “可食名单” 中消失。董娇解释,红见手青属于条件可食用野生菌,需经过高温炒熟、煮熟,彻底破坏其中可能含有的毒素后,方可安全食用。但实际生活中,因烹饪方式不当导致中毒的案例屡见不鲜。部分家庭烹饪时未充分炒熟,残留毒素引发头晕、恶心、呕吐,甚至幻觉等中毒症状。为最大程度保障民众生命安全,将其从毒菌图鉴中删除,警示公众谨慎对待。

虽然红见手青被 “除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不可食用。云南省疾控中心专家强调,若要食用,务必遵循 “熟透” 原则:烹饪时多放油,延长炒制时间,确保食材受热均匀、熟透。同时,食用时避免饮酒,以防酒精与菌类毒素发生不良反应。

广泛传播:线上线下齐发力,共筑识菌 “安全网”

为让这份图鉴发挥最大效用,官渡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将免费发放纸质版图鉴,覆盖农贸市场、超市、餐厅等场所,让消费者在采购、就餐时能随时查阅。电子版图鉴也将通过社交媒体、政府官网、科普平台广泛传播,动动手指,即可获取权威鉴别知识。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盛军表示,除依靠图鉴,还需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对毒蘑菇危害的认知。学校、社区可组织讲座、展览,向民众传授毒蘑菇识别技巧、中毒急救措施。“只有全社会形成识菌、防毒共识,才能有效减少中毒事件发生。” 盛军说。

眼下,云南仍处于野生菌采食旺季,新版图鉴的发布犹如一场 “及时雨”。但专家提醒,图鉴只是辅助工具,最保险的做法是:对于不认识、不确定的野生菌,坚决做到不采摘、不收购、不加工、不食用。毕竟,守护 “舌尖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莫让一时 “口福”,酿成终身遗憾。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