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河边护栏上全是蜗牛,密密麻麻的,看着又神奇又有点吓人!”9 月 5 日上午,四川广元市民在雨后散步时,意外发现一处河边护栏及立柱上爬满了蜗牛,远远望去,灰褐色的蜗牛壳层层叠叠,宛如给护栏 “穿” 上了一件特殊的 “铠甲”。这段视频在社交平台传开后,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联想到 “蜗牛上墙,大雨冲梁” 的民间谚语,也有人担心这是否是异常现象。对此,专家给出解释:这只是蜗牛为逃避水淹的求生本能,等水退后便会自行散去,市民无需担忧。

暴雨致水位上涨,蜗牛集体 “登高避险”
9 月 5 日凌晨,广元市遭遇强降雨天气,部分区域出现大暴雨,广元市气象台多次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持续的降雨导致境内嘉陵江、白龙江等多条河流水位快速上涨,沿岸低洼地带出现积水,土壤中的缝隙和洞穴也被雨水填满。正是这样的极端天气,迫使生活在河边土壤、草丛中的蜗牛开启了 “避险模式”。
“蜗牛虽然喜欢潮湿环境,但它是陆生物种,不能在水下呼吸,一旦栖息地被淹,就会面临窒息风险。”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解释道。为了生存,蜗牛会凭借本能寻找高处,沿着能攀爬的物体向上迁移 —— 河边的护栏、树木、墙壁,甚至市民停放的自行车,都成了它们的 “逃生通道”。从市民拍摄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小到指甲盖大小、大到拇指肚般的蜗牛,紧紧吸附在护栏的金属杆和立柱上,有的还在缓慢爬行,试图寻找更安全的位置。“它们爬得不算快,但求生的方向很明确,就是往地势高、没被水淹的地方去。” 一位目击者说道。
这种集体迁移的场景,也让不少市民想起了 “蜗牛上墙,大雨冲梁” 的民间谚语。赵力表示,这类谚语是古人长期观察自然现象总结的经验,从科学角度看,确实反映了蜗牛对降雨、水位变化的敏感反应 —— 当蜗牛大规模向高处移动时,往往意味着环境湿度已过高或存在积水风险,间接提示了强降雨可能带来的影响。
无需特殊处理,水退后蜗牛会 “回家”
面对护栏上密密麻麻的蜗牛,不少市民提出疑问:是否需要清理?会不会传播病菌?对此,赵力明确表示,无需对这些蜗牛进行特殊处理,它们既不会破坏设施,也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蜗牛以植物叶片、腐殖质为食,不会啃咬金属护栏,也不会传播疾病,市民路过时只要不刻意捕捉、触碰,就不会有问题。”
他进一步解释,暴雨过后,随着河流水位下降、土壤积水消退,这些蜗牛会逐渐从护栏上爬下来,回到原本生活的土壤、草丛中,“它们的迁移是暂时性的,目的只是避险,等生存环境恢复正常,就会自行‘回家’”。从过往案例来看,类似的蜗牛集体迁移现象在多地暴雨后都曾出现过,比如 2023 年广东清远暴雨后,也曾有市民拍到蜗牛爬满围墙的场景,最终均在水退后自然消散,未对当地生态、生活造成影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也提醒,当前正值汛期,强降雨可能引发各类自然现象,市民遇到类似情况时无需恐慌,可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同时尊重自然生物的生存规律,避免人为干预它们的避险行为。
总结:自然现象背后的生存智慧
四川广元暴雨后蜗牛爬满护栏的奇观,看似 “反常”,实则是生物应对极端天气的本能反应,背后藏着朴素的生存智慧。从专家解读中不难看出,这类现象既不是 “不祥之兆”,也无需特殊应对,而是大自然中 “适者生存” 法则的生动体现。
面对自然中的奇特现象,理性看待、科学解读至关重要。此次蜗牛集体迁移事件,不仅让市民直观感受到生物的求生本能,也再次提醒我们: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让人类与自然生物和谐共处。随着广元天气转晴、水位回落,这些爬满护栏的蜗牛也将慢慢散去,而这段特殊的 “避险经历”,也成为一次生动的自然科普课,让更多人了解到身边小生物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