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9号线”拆座”引热议:为运能牺牲舒适度,是权宜之计还是长远之策?​​

【”座位去哪儿了?”上海地铁9号线突发变动引乘客困惑】

“早高峰挤地铁已经够难受了,现在连座位都要减少?”近日,上海地铁9号线部分列车车厢座位”神秘消失”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不少市民发现,原本熟悉的座位位置变成了站立区,甚至有网友调侃:”难道以后坐地铁也要’抢站位’了?”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9号线部分列车的头部和尾部车厢确实发生了变化——每节车厢拆除了2排座位(约8个座位),并在原座位区域铺设了防滑胶垫。申通地铁集团证实,这是为应对高峰时段车厢拥挤状况而进行的”增加站立面积”试点改造,预计可多容纳约25名站立乘客。

【运能焦虑:9号线为何”忍痛拆座”?】

数据显示,9号线作为上海轨道交通的”繁忙大户”,今年第二季度日均客流量稳居全网第三,仅次于2号线和1号线。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上半年工作日早高峰时段,泗泾、九亭、佘山、莘庄、曹路这五个进站客流最大的站点中,有四个(泗泾、九亭、佘山、曹路)都是9号线沿线车站。随着去年年底铁路上海松江站的启用,9号线上海松江站的早高峰进站客流增量更是位居前列。

“这就像给快要撑爆的气球再充气。”交通专家指出,9号线连接着松江新城与市中心,沿线分布着多个大型居住区,早晚高峰的通勤压力本就巨大。此次拆座改造,实则是上海地铁在既有线路条件下的一种”微创手术”——在不增加列车编组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空间利用来提升运能。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上海地铁首次尝试”拆座增能”。早在2015年,16号线就曾拆除每节车厢中部4个双人座(共8座),使单列车增载约30人。放眼全国,北京地铁4号线、10号线也从2019年开始试点类似改造。

【争议焦点:增运能VS降舒适,如何平衡?】

对于拆座改造,市民反应呈现两极分化。上班族王先生表示理解:”早高峰能多站几个人总比挤不上车强。”而经常乘坐9号线往返松江与市区的李阿姨则抱怨:”站着乘车对老年人太不友好,万一急刹车更容易摔倒。”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种改造确实存在”硬币两面性”:

优势方面​:拆除座位是最直接有效的增能手段,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运载能力,特别适合应对突发性大客流。

隐忧方面​:过度减少座位会导致站立区域过于拥挤,延长乘客上下车时间;对于长距离通勤的乘客,特别是老年人和体弱者,缺少座位会显著降低乘坐舒适度,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申通地铁集团强调,此次改造是在”满足安全条件”前提下进行的试点,后续将根据实际运营效果评估调整。记者注意到,改造仅涉及部分列车,且优先选择在车厢连接处等相对安全的区域实施。

【新闻总结:破解大客流难题需要”组合拳”】

上海地铁9号线的”拆座实验”,折射出超大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普遍困境——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承载不断增长的人口流动需求?专家建议,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管齐下:

短期来看,动态调整列车编组、优化高峰时段发车间隔、推广错峰出行等措施更为稳妥;中长期而言,加快新建线路规划、建设更多换乘枢纽、发展”轨道+公交”的立体交通网络才是治本之策。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造特意在防滑、照明等方面做了优化,显示出地铁运营方在提升运能的同时,仍在努力平衡安全与舒适。正如一位交通规划师所言:”在人口密集型城市,公共交通的’舒适度’与’可达性’往往需要动态平衡,而这种平衡本身就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体现。”

对于市民而言,或许我们需要逐步适应这种”有限空间里的最大化利用”,同时期待城市交通规划者能带来更多创新解决方案。毕竟,在超大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让有限的公共交通资源服务更多人,始终是一道需要智慧解答的必答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