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水平双向开放:逆风中的精彩密码​

在全球经济的大棋盘上,中国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作为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前三大贸易伙伴,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服务贸易国,全球最重要的对外投资国和利用外资国之一,中国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成绩单。“十四五”期间,中国货物贸易规模连续跨越5万亿美元、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2024年达到6.16万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32.4%,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截至2024年底,对外投资存量超过3万亿美元,连续8年保持全球前三,占全球对外投资比重增至7.2%。这些辉煌成就,是在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升温,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取得的,其背后的秘诀值得深入探究。

系统集成:打造双向开放的坚实保障

“买全球、卖全球”并非企业单打独斗就能实现,需要系统集成的双向开放来保驾护航。中国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制度系统集成,加强研发、生产、物流、营销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成功将经贸短板转化为强项,把开放洼地打造成高地。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成为中国与世界贸易联通的“数字门户”,公铁海空“多式联运”监管模式实现了全程物流“一次申报”“一单贯通”。在这样高效的系统集成保障下,跨境电商、保税维修、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贸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赋能:提升中国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中国产品要在全球市场脱颖而出,不能仅靠薄利多销,更需要创新赋能,打造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创意和服务。“义乌造”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在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下依然创造佳绩,这得益于科技加持下从设计端到生产端再到销售网络的全面智能化转化。

2024年,中国对外货物贸易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18.2%;2025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9.2%。与“十三五”末的2020年相比,2024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额增长38%,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额增长近四成。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创新正成为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合作力量:汇聚开放发展的强大合力

“十四五”时期,中国不断优化和创新开放模式,汇聚各方合作力量。一系列自贸协定的生效和推进,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启动实施、《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逐步推进,以及中国同全球南方国家地区的自贸协定不断增加、升级,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消博会、进博会、广交会、链博会等成为中外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纽带。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软联通、硬联通、新联通作用更加凸显,中国与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从2021年的2.7万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3.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7%,占整体贸易的比重由45.3%提高到了今年上半年的51.8%。

新闻总结

中国在高水平双向开放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通过做优系统集成、强化创新赋能、放大合作力量,成功将外部逆风转化为内部动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增长胜势。从货物贸易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到对外投资存量的稳步提升,从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到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深刻内涵。在“十四五”收官之际,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制度、更澎湃的创新、更包容的合作,向着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迈进,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