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与长寿的道路上,人们总是在探寻各种秘诀。是运动、心态,还是生活环境?其实,日常的饮食习惯,或许藏着通往长寿的关键密码。医学研究表明,长寿既受先天基因影响,后天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更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生命时报》特邀专家,为我们解读饮食与健康衰老的奥秘,揭开长寿人群吃饭时的 5 个显著特点。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为饮食与健康老龄化的关联提供了有力证据。该研究历经 30 年,覆盖十多万人,将 “健康老龄化” 定义为 70 岁(或 75 岁)时无重大慢性疾病,且认知、身体机能及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结果显示,长期遵循健康饮食模式的老年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几率高出 45% – 86%,女性尤为明显。而且,中年时期养成健康饮食习惯,30 年后健康老龄化的可能性更高。可见,高质量饮食不仅能降低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风险,还能延缓认知衰退,改善心理健康,是健康老龄化的核心要素。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金晖指出,高质量饮食能够提供充足、均衡且全面的必需营养,满足身体维持机能的多样需求,实现系统性抗衰,提升生活质量。并且,健康饮食习惯应从小培养,为未来良好的 “健康饮食依从性” 奠定基础。那么,长寿人群的吃饭习惯究竟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其一,三餐定时。规律的进食时间就像身体的 “生物钟调节器”,有助于维持生物钟稳定,促进消化和代谢功能。长期不定时进餐,容易引发胃肠功能紊乱、血糖波动,增加胃肠疾病和代谢性疾病风险。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享用早、中、晚餐,让身体形成稳定的消化节奏,更好地吸收营养,为健康长寿助力。
其二,细嚼慢咽。食物需要胃肠道充分消化,才能转化为可吸收的营养。进食速度过快,不仅加重胃肠负担,还会导致食物无法充分消化,引发消化不良、胃胀气等问题。一般来说,一口饭建议咀嚼 20 – 30 次,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及老年人,每口饭菜则尽量咀嚼 25 次以上,给食物充分 “咀嚼” 的时间,减轻胃肠压力,提升消化效率。
其三,食物多样化。挑食易造成营养摄入不均衡,引发各种健康问题。绿色蔬菜摄入不足,可能导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免疫力下降、贫血、肌肉功能减弱;钙摄入过少,易引发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天应摄入 12 种食物,一周累计达 25 种,粗细搭配、荤素结合,拒绝单一饮食,为身体提供全面营养。
其四,爱吃清淡。高盐、高糖饮食是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保持饮食清淡,减少盐和糖的使用,选择天然食材,避免过多加工食品,能有效降低多种疾病发生率,维持身体良好状态。在烹饪时,不妨多采用清蒸、水煮等健康方式,少用油炸、红烧,减少调味品用量,让食物回归本味。
其五,心情平和。胃肠堪称 “情绪器官”,吃饭时若带着负面情绪,胃肠蠕动会变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食物消化吸收。无论吃饭前遇到何事,建议先深呼吸,调整好心情,再享受美食。与家人朋友围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餐,不仅利于消化,还能增进情感交流,为健康加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健康饮食模式有诸多共通点:以蔬果、全谷物等植物性食物为主,搭配优质脂肪、优质蛋白,如坚果、豆类、低脂乳制品、鱼禽肉;限制反式脂肪、钠、红肉 / 加工肉类、含糖饮料的摄入。常见的替代健康饮食、低胰岛素饮食、星球健康饮食等模式,各有其优势,分别在调节免疫力、降低慢病风险、改善认知等方面表现出色。而替代地中海饮食、得舒饮食、抗炎饮食等,虽各有亮点,但也存在价格高、口味寡淡、操作难度大等局限性。
想要长寿,不妨从改变吃饭习惯开始。三餐定时、细嚼慢咽、食物多样、饮食清淡、心情平和,这 5 个看似简单的习惯,却蕴含着健康长寿的大智慧。坚持这些饮食习惯,为身体打造坚实的健康基石,让我们向着长寿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