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第 11 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如约而至,“保护儿童远视储备量,预防和减少近视发生” 的主题,将近视防控的焦点再次聚焦到低龄儿童群体。如今,儿童近视问题愈发凸显,如何从源头筑牢 “护眼防线”?记者深入多地调研发现,从监测远视储备量到创新护眼游戏,从技术监管电子屏到优化校园用眼环境,一系列 “抓早抓小” 的实招正为孩子们的视力健康保驾护航。

“远视储备量就像孩子眼睛里的‘视力存款’,一旦提前花光,近视风险就会大幅上升。” 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讲团秘书长、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陈洁的比喻,道出了近视防控的关键。专家介绍,新生儿双眼存在 250-300 度的生理性远视,这便是远视储备量,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耗,12-15 岁发育为正视眼。可如今,不良用眼习惯让不少孩子的 “视力存款” 消耗过快。烟台市福山区西关小学近视防控指导老师洪月举例:“6 周岁孩子若远视储备量不足 100 度,未来三年内近视概率会比储备量充足的孩子高出两倍以上。”
要守护 “视力存款”,精准监测是第一步。在北京东城区,12 所幼儿园正试点远视储备量监测,将防控关口前移至学龄前。每学期一次的视力屈光度检测,数据会实时上传系统,一旦孩子远视储备量超出同年龄组异常值,系统便会亮起 “红灯” 预警。“有了预警,我们能快速介入,调整孩子的座椅高度、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北京市第五幼儿园保健医师许萍介绍,园内桌面距地面 58 厘米、椅面与桌面距离控制在 26±2 厘米,从细节上为孩子打造舒适用眼环境。
让护眼习惯在游戏中养成,是多地探索的方向。在山东烟台福山区西关小学的大课间,一场热闹的远眺比赛正在进行。学生们排队站在固定位置,眺望 10 米外教学楼墙上的二十四节气视力表,能看清最小一排并准确说出两个以上文字信息,就能获得小奖章。“我挑战成功了 5.0 那一排,要回家给妈妈显摆!” 二年级学生范益宁举着盖章的卡片,满脸自豪。而在北京第五幼儿园,老师们则通过放风筝、吹泡泡、投掷游戏,让孩子在玩耍中自然望向远处,缓解眼部疲劳。
电子屏使用是近视防控的 “重难点”,江苏泰州姜堰区给出了技术解决方案。作为国家第一批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当地小学一年级教室的电子屏上都有 “护眼倒计时”,每节课使用时限严格控制在 12 分钟,超时后电子屏会自动锁住。“后台能实时监管使用情况,若老师多次超时,我们会及时沟通。” 泰州市姜堰区张甸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于士江说。此外,当地校长还通过走班听课,进一步约束电子屏教学,构建起 “技术 + 管理” 的双重监管体系。
专家强调,幼儿园和小学是近视防控的关键阶段,除了学校的努力,家庭也需配合。要保证孩子每天 2 小时户外活动时间,督促孩子保持 “一拳、一尺、一寸” 的读写姿势,连续读写 20 分钟后眺望 6 米远处 20 秒。如今,随着各地 “抓早抓小” 措施的落地,从监测预警到习惯培养,从环境优化到技术监管,一张全方位的近视防控网正逐步织密。相信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看清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