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恐龙并没有灭绝?!”这一惊人论断并非天方夜谭,而是有着坚实科学依据的结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作为得出这一结论的科学家之一,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恐龙院士”。本期《大国院士》带我们走进徐星院士的恐龙世界,一同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奥秘。

恐龙变鸟:中国证据闪耀世界
早在1868年,“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就被提出,但在20世纪20年代因化石证据显示违背多洛法则而被遗弃。1969年,恐爪龙的发现让鸟类源自小型虚骨龙类恐龙的假说重燃希望,20世纪80年代该假说逐渐被认可,然而“恐龙化石上为何没有羽毛痕迹”这一质疑声始终存在。
徐星指出,恐龙变成鸟类的最好证据来自中国。1996年,世界上第一块带羽毛的恐龙化石——中华鸟龙化石的发现,引发了全球关注。此后,徐星投身于寻找更多带羽毛恐龙化石的征程。他每年都和团队前往野外考察,参与发现和命名了超过80多种恐龙新物种,其中很多都保存有羽毛结构。像顾氏小盗龙,不仅有羽毛,四肢还长有飞羽,能为鸟类飞行起源的四翼恐龙阶段提供依据;奇翼龙长着类似蝙蝠的皮膜翼,颠覆了羽翼飞行的演化史。
中国恐龙:丰富多样待探索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恐龙物种多的国家,已发现300多种恐龙,其中三分之二是在最近几十年发现的,辽宁发现的恐龙数量最多。这些恐龙形态各异,有巨型恐龙,也有小型恐龙,像鸟类的小型恐龙数量较多,甚至还有“恐龙中的大熊猫”,即原本吃肉的兽脚类恐龙家族中很多物种最后变成了吃素的。
不过,我国恐龙研究也存在不足,目前所有恐龙骨骼化石都发现于侏罗纪、白垩纪,三叠纪尚未发现任何恐龙骨骼化石,这是未来研究的方向。此外,我国戈壁沙漠地区因恐龙化石容易暴露在地表,成为寻找恐龙化石的热门地点,但私挖恐龙化石是违法行为,徐星呼吁大家不要随意挖掘。
中国风命名:让恐龙有地域色彩
恐龙命名一直遵循拉丁语习惯,徐星认为中国发现的恐龙可以用中文命名,以展现地域色彩和文化。从2004年起,徐星开始用汉语拼音给恐龙起名。寐龙既描述化石姿态,又暗喻其沉睡亿万年;五彩冠龙生动展现恐龙头上的鸡冠子。还有以发现场景命名的难逃泥潭龙,以及一批有明显中国风格的恐龙,如奇异帝龙、朝阳传奇龙、奇翼龙等。现在我国用汉语拼音命名的恐龙有几十种,其他国家也开始用自己的语言给恐龙命名。
野外探寻:惊喜与挑战并存
寻找恐龙化石充满枯燥和不确定性,但徐星享受其中。在内蒙古二连浩特的考察经历充满戏剧性,电视台拍摄纪录片时,野外队员帽子随手一扔的落地处挖出了苏尼特龙化石;另一家媒体拍摄时发现的类似苏尼特龙的化石,竟是新恐龙——二连巨盗龙,该发现被美国《时代》杂志列为世界十大科技发现之一。
徐星坦言,寻找恐龙、研究恐龙三十多载,仍有许多搞不明白的事情,如恐龙如何从陆地飞上蓝天、恐龙体型变大的机制等,这些都是他和团队未来重点研究的课题。他和清华大学赵景山老师还计划研究把顾氏小盗龙变成机器小盗龙,探索其飞行奥秘。徐星用三十多年的时间,敲开了恐龙世界的神秘之门,为人类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