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密码” 曝光!强迫症背后的 30 个关键位点,如何改写心理健康认知

出门反复确认门锁、看到污渍立刻清理,这些行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人将其视为 “爱干净”“注重安全” 的习惯,却不知这可能是强迫症的表现。强迫症并非简单的小毛病,全球 1% – 2% 的终身患病率,近 10 亿人受不同程度症状困扰,严重影响生活与社交。近日,两项重磅研究揭开其神秘面纱,证实强迫症背后,竟是 30 个基因位点和上万个遗传变异在 “兴风作浪”,彻底颠覆人们对这种心理疾病的认知。

由国际强迫症基金会遗传学协作组与强迫症协作遗传学协会联合开展的研究,登上《Nature Genetics》杂志。研究团队整合全球 53,660 例强迫症病例与 2,044,417 例对照组数据,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成功锁定 30 个与强迫症相关的独立基因位点。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位点与大脑海马和皮层的兴奋性神经元,以及含多巴胺受体的中等棘神经元紧密相关。当这些基因位点异常,大脑神经回路功能失调,强迫症症状便随之而来。更令人惊讶的是,强迫症的遗传风险与焦虑症、抑郁症等多种精神障碍存在共享,为临床诊断与治疗开辟了新思路。

而另一项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则聚焦罕见有害编码变异。研究人员对 1313 例强迫症病例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患者在功能丧失(LoF)不耐受基因中,携带 LoF 变异的频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新生突变分析也显示,强迫症病例携带预测有害的新生错义突变频率更高。其中,SLITRK5 基因的罕见有害编码变异在患者中显著增加,该基因对大脑突触形成至关重要,其功能异常会扰乱神经回路,进而引发强迫症症状。

这两项研究犹如两把钥匙,打开了强迫症遗传学研究的大门。它们不仅让人们看清强迫症的遗传本质,也揭示了其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内在联系,为未来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从基因层面重新认识强迫症,意味着我们离攻克这一心理疾病又近了一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借助这些研究成果,无数受强迫症困扰的患者,终将摆脱疾病束缚,迎来真正的 “解放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