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机制” 升华至 “精神”:习近平主席擘画中国 — 中亚关系新蓝图

当地时间 6 月 17 日下午,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的独立宫熠熠生辉,第二届中国 — 中亚峰会在这里盛大举行。在全球局势复杂多变的当下,这场峰会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习近平主席在此次峰会上的主旨发言意义非凡,其中首次提出的 “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 的 “中国 — 中亚精神”,宛如一座灯塔,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世代友好合作照亮前行之路。

从 “机制” 到 “精神”,这一跨越是中国 — 中亚合作不断深化的生动体现。自首届中国 — 中亚峰会以来,各项共识在千年古都西安播下的种子,已在草原明珠阿斯塔纳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合作之路愈发宽广,友谊之花处处盛放。在出席此次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马不停蹄,同中亚五国元首举行多场会谈会见,深入交流,为双边关系发展与中国 — 中亚合作精心擘画新的宏伟蓝图。

“中国 — 中亚精神” 内涵丰富且深刻。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意味着无论国家大小,在合作的舞台上一律平等,重大事务共同协商,以达成一致决策;坚持深化互信、同声相应,要求各方坚定地支持彼此维护国家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绝不做出损害对方核心利益的行为;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倡导各国互为优先伙伴,共享发展机遇,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则强调在面对各类风险挑战时,携手并肩,支持彼此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共同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

在 “中国 — 中亚精神” 的引领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合作成果。在经贸领域,贸易额持续攀升,投资合作不断拓展,中亚的蜂蜜、水果、小麦、禽肉等特色农产品丰富了中国老百姓的餐桌,而中国的优质商品与先进技术也为中亚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中国 — 中亚天然气管道稳定输气,为地区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中吉乌铁路等项目稳步推进,进一步加强了区域互联互通。人文交流领域同样成果丰硕,中亚国家旅游年、文化年、艺术节在中国广受欢迎,《山海情》《我的阿勒泰》等中国影视作品在中亚走红,中国 — 中亚人文旅游班列成功开行,加深了双方民众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此次峰会成果丰硕,各方商定 2025 至 2026 年为 “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为未来合作明确了时间节点与发展方向。同时,宣布将在 2027 年由中国主办第三届中国 — 中亚峰会,为双方持续深入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此外,六国共同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将世代友好的原则固定下来,这无疑是六国关系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一大创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习近平主席还宣布,中方决定在中国中亚合作框架内建立减贫、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和贸易畅通合作平台,未来两年向中亚国家提供 3000 个培训名额,并愿在中亚开设更多文化中心、高校分校、鲁班工坊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彰显了中国推动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坚定决心与积极行动。

展望未来,在 “中国 — 中亚精神” 的照耀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将以更加进取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举措,全方位加强合作,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向着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 — 中亚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奋勇前行。相信双方携手共进,定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更多合作共赢的精彩篇章,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贡献强大力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