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 “质量守护者”:仪器烫得灼手,他们用汗水筑牢工程防线

“滋啦 ——” 当检测员王磊的手套触碰到灌砂筒金属壁时,竟传来轻微的灼烧声。7 月中旬的宿迁,地表温度突破 50℃,宿连航道二期工程的工地上,滚烫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蒸腾着热浪,试验人员手中的检测仪器被晒得几乎能灼伤皮肤。但他们依旧俯身在滚烫的路面上,一遍遍地校准数据,用浸透工装的汗水,守护着工程质量的第一道防线。

凌晨五点的拌合站:与高温赛跑的质控战

凌晨五点的拌合站,暑气已开始弥漫。后场质控组的何勇勇和同事们早已穿戴整齐,手持检测工具穿梭在原料堆之间。“原材料含水率每差 1%,混凝土强度就可能偏差 5% 以上。” 何勇勇蹲在砂石料堆前,将取样器深深插入料堆,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滴落,在地面砸出小小的湿痕。他们必须在摊铺机启动前完成所有原料检测,确保水泥剂量、级配曲线等关键指标精准无误。

在操控室旁的临时检测点,EDTA 滴定法试验正在紧张进行。何勇勇手持滴定管,目光紧盯着溶液颜色的细微变化,“每一滴试剂都不能错,这直接关系到水稳层的强度。” 高温让试剂瓶表面凝满水珠,他的手指在汗水的浸泡下有些发皱,却丝毫不影响操作的精准度。早上八点,当第一车混合料缓缓驶出拌合站时,他们已完成了 3 轮检测,数据全部达标。

正午路面上的 “烤验”:50℃地表的坚守

上午九点,摊铺机在轰鸣声中缓缓推进,水稳混合料被均匀摊铺在路面上,散发着近 60℃的高温。现场检测组的李娜紧随其后,手持钢钎插入刚摊铺的料层,“厚度必须控制在 20 厘米 ±5 毫米内,偏差一点都可能影响整体结构。” 她的工装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阳光折射下泛出盐渍的白光。

最艰难的是碾压环节的压实度检测。正午时分,地表温度飙升至 50℃,灌砂筒的金属外壳烫得惊人。李娜戴上厚厚的隔热手套,仍能感受到透过手套传来的灼痛感。“必须等碾压机刚过就检测,这时候的数据最准确。” 她半跪在滚烫的路面上,将仪器稳稳放在检测点,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汗水顺着脸颊流进眼睛,她眨了眨眼,用袖子胡乱一抹,继续专注地读取数据。这样的检测,他们每天要重复近百次。

实验室里的精密战:与数据较真的夜晚

当夕阳西下,工地的热气稍有减退,试验人员却转战至室内实验室。这里没有空调,只有几台风扇徒劳地搅动着闷热的空气。检测员张弛正将白天采集的样品制成试块,“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需要严格控制养护温度,差 1℃就得重做。” 他的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却连擦汗的动作都显得匆忙 —— 试块制作必须在 2 小时内完成。

在水洗筛分试验台前,水流与砂石的撞击声此起彼伏。张弛手持筛子反复震荡,将不同粒径的石料分离,“级配曲线必须和设计值完全吻合,哪怕一个筛孔的通过率差 2%,都可能影响水稳层的稳定性。” 实验室的灯光下,他和同事们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分析到深夜,每一个数据都要经过三次核验,确保万无一失。

汗水浇筑的质量防线:平凡岗位上的责任担当

“衣服从早湿到晚,拧干了能接着穿。” 这是试验人员的日常。何勇勇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傍晚的工地上,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每个人的后背都印着深色的汗渍,却没有人停下手中的工作。“宿连航道是苏北地区的重要水运通道,我们多一分细心,工程就多一分安全。”

截至目前,宿连航道二期工程航道 4 标的水稳基层施工已完成 70%,所有检测指标合格率均达 100%。这些数据背后,是试验人员在高温下的坚守 —— 他们用精准的检测守护着工程质量,用汗水诠释着 “工匠精神”。

夜幕降临,工地的灯光亮起,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试验人员的身影依旧活跃在各个岗位上,他们知道,每一个数据的精准,每一次检测的严格,都是在为这条航道的安全通航打下坚实基础。在这场与高温的持久战中,他们用责任与担当,书写着平凡岗位上的不凡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