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曹景德:从佃农到抗日英雄,用一生践行 “对得起牺牲的战友”

南宁烈士陵园的松柏间,一枚泛着微光的抗战胜利纪念章静静躺在玻璃展柜里。这是 94 岁老兵曹景德临终前反复擦拭的宝贝,背面刻着的 “1945-2005″,浓缩了一位骑兵从苏北佃农到抗日英雄的传奇一生。在他弥留之际,望着墙上的党旗轻声说 “我对得起党,对得起牺牲的战友”,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位老战士穿越枪林弹雨的赤诚。

泥坯房里的少年:从传递传单到跃马参军

1926 年出生的曹景德,童年是在新沂市高流镇的泥坯房里度过的。租种地主土地的父母从未想过,这个跟着他们割麦放牛的老四,会成为全村第一个扛枪打鬼子的人。1943 年,16 岁的曹景德在地主家打长工时,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地下党员张先生。那些深夜抄写的抗日传单,成了他革命启蒙的教科书。

“有机会就去扛枪打鬼子,为咱穷人争口气!” 张先生的话像种子埋在他心里。1944 年新四军征兵的消息传来,17 岁的曹景德第一个报了名,胸前的大红花映着他被晒得黝黑的脸庞。同村 20 个青年紧随其后,在敲锣打鼓声中,被张先生牵着马送入新兵队伍。一周的紧急训练后,这个连步枪都没摸熟的少年,已在沭阳县代宜山的夜色中,攥紧了手里的大刀。

首战的残酷远超想象。日伪军的机枪在山顶暗堡里喷吐火舌,曹景德跟着班长跃过三道鹿砦时,身边不断有人倒下。肉搏战中,他凭着一股蛮劲砍倒两名日兵,战后清点人数,他们班 12 人只剩 5 个。”月亮是红的,满地都是血”,多年后他给儿女讲起这段经历,手指仍会微微颤抖。

马背上的英雄:从捡哑弹到护卫胡志明

1945 年的芦沟战斗,成了曹景德军旅生涯的 “成人礼”。当三发迫击炮弹接连 “哑火”,连长指着阵地前冒烟的炮弹吼道:”曹景德!把它捡回来!” 这个 19 岁的新兵揣着手榴弹冲出去,日军的子弹嗖嗖擦过耳边。左腿被弹片划开的伤口深可见骨,他愣是抱着滚烫的哑弹连滚带爬返回阵地,那枚改进后在淮海战役大显神威的炮弹,成了他未挂勋章的军功。

因作战勇猛,曹景德被选入骑兵班。驯服那匹黄鬃烈马时,他被摔得鼻青脸肿却不肯放弃,每天用津贴买肥皂给马刷洗,三个月后已能在奔驰的马上劈中空中草帽。1945 年 8 月长江北岸的最后一战,他骑着战马冲在最前面,见证了拒不投降的日伪军被歼灭。只是同村参军的 20 个伙伴,只剩他和重伤的白云江 —— 那些没能回来的少年,永远停留在了苏北的战场上。

抗战胜利后,曹景德随部队挺进东北,四战四平、解放天津、南下广西,马背上的身影从松花江畔到邕江河岸。1950 年胡志明访华时,他骑着马在前开路护卫,听到这位越南领导人说 “中国同志,谢谢你们”,这个没读过多少书的战士,第一次感受到使命的分量。

太平乡的 “曹同志”:从战场到田野的坚守

1953 年在灵山太平乡,骑着战马的侦察兵变成了教农民丈量土地的 “曹同志”。经组织介绍,他与当地妇联干部李兰芳结婚,这对革命伴侣常常一起下乡,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五兄妹相继出生后,父亲讲的战斗故事里,总有那些永远留在战场上的战友 —— 代宜山牺牲的班长、洪泽湖被炮弹炸断双腿的连长、同村没回来的白云江。

1957 年办理转业手续时,老首长王谭已被错划为右派,有人劝他划清界限,曹景德却坚定地说:”王科长是好人,我相信组织。” 这份坚持让他错过了回部队的机会,却在钦州地区交通局的岗位上,带领工人修桥铺路二十多年。离休后,他义务当起社区党史宣传员,给孩子们讲那些马背上的战斗故事时,总会指着腿上的伤疤说:”你们看,这是鬼子给我盖的 ‘ 章’。”

2005 年戴上抗战胜利 60 周年纪念章那天,90 岁的曹景德特意穿上新衣服,对着镜子敬了个标准军礼。十年后的 2015 年,他又获得抗战胜利 70 周年纪念章,这两枚勋章被他摆在床头,每天都要擦拭。2019 年临终前,这个一生少言寡语的老人,望着党旗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成了留给儿女最珍贵的遗产。

如今上海新四军广场的纪念碑上,”曹景德” 三个金光大字旁,是他的战友张荣连,不远处是王谭的名字。每年清明,他的儿女都会带着孙辈来这里,告诉孩子们:这位从泥坯房走出的骑兵,用一生证明平凡坚守的力量。那些他没能忘记的牺牲战友,和他守护的家国安宁,都成了刻在时光里的答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