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鼻子鸟头先生”的另一面:顾颉刚的温情与担当》​​


​​”禹是一条虫”的惊世假说,与鲁迅笔下”红鼻子鸟头先生”的辛辣讽刺,让顾颉刚在公众记忆中留下了复杂的形象。然而,在这些标签背后,这位史学大家还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温情一面?今年是顾颉刚逝世45周年,朱洪涛博士历时十余年完成的《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顾颉刚》,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读书人形象。


​【文学梦碎:从文学家到史学家】​

在华中师范大学读研时,朱洪涛第一次读到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煌煌四万字,几乎占了那册书的一半篇幅”。这篇长文让他惊讶地发现,顾颉刚的文字”朴茂有力,说理文情感丰沛”,更像是一个文学家的手笔。

事实上,顾颉刚最初的理想确实是成为一名文学家。他的好友叶圣陶就是著名作家,而顾颉刚的白话文写作也颇具感染力。翻开他的日记,常常能看到他因看京戏、读小说而落泪的记录。”他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更像是一个文学家。”朱洪涛说。

然而命运弄人,顾颉刚最终走上了史学研究的道路。考北大时,他因与好友互相抄袭而双双中榜,却阴差阳错选择了农科。”他想学农可以啸傲山林,幻想一种传统文人的归园田居。”朱洪涛介绍道。


​【学术争议:”禹是一条虫”的背后】​

提到顾颉刚,就不得不说他那惊世骇俗的”禹是一条虫”假说。这个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甚至成为他与鲁迅交恶的导火索之一。

但朱洪涛在传记中为我们还原了这个假说背后的学术思考。”他认为历史在流传过程中会发生变化,需要考证它的流源。”朱洪涛说,”这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但从今天看,他无疑是正确的。”

这个假说折射出顾颉刚独特的治学方法——”层累造史说”。他发现同样的故事情节在不同剧种里会有不同的增删,由此想到历史的书写也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这种前瞻性的学术观点,最终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地位。


​【抗战情怀:知行合一的爱国学者】​

在人们的印象中,顾颉刚是一个埋首书斋的学者。但朱洪涛的研究揭示了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一个知行合一的爱国学者。

九一八事变后,顾颉刚创办三户书社,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抗敌决心。他创办禹贡学会,研究边疆地理学,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关注边疆危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亲自筹办通俗读物编刊社,刊印抗日宣传小册子,发行量高达5000万册。

“他亲自跑销售,把小册子放在地摊上售卖,一分钱两分钱,等于白送。”朱洪涛说,”他想让老百姓多了解时事、关心时事。”这种将学术与现实结合的做法,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人格魅力:有温度的读书人】​

在朱洪涛笔下,顾颉刚是一个有着传统读书人品质的现代学者。”吾曹不出,如天下苍生何”的感慨,源于他在西北考察时看到一个家庭只有一条裤子的经历。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让他超越了单纯的学者身份。

“他生前曾说过:’为政济世是学者的唯一责任。'”朱洪涛说,”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顾颉刚的人生追求。”

在学术之外,顾颉刚还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日记里记录着对家人的牵挂,对朋友的情谊,对学生的关爱。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顾颉刚。


​【新闻总结:还原一个立体的顾颉刚】​

通过朱洪涛的研究,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顾颉刚形象:

  1. 文学青年​:有着作家梦想的感性文人;
  2. 学术先驱​:提出”层累造史说”的史学大家;
  3. 爱国学者​:知行合一的抗战先锋;
  4. 传统读书人​:心怀天下的有情有义之士。

“这本书就是要将他还原成一个立体的’人’。”朱洪涛说。在这个标签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真实、立体的人物传记,让我们看到历史人物背后的温度与担当。

顾颉刚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学者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这个意义上,他不仅是一个史学大家,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文化先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