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吃太多,大脑可能在 “受伤”!这份优质碳水榜单,帮你科学吃

早餐是馒头配白粥,午餐是一大碗米饭加土豆丝,晚餐再来份面条 —— 这样的饮食搭配,是不是很多人的日常?看似简单的三餐,却可能隐藏着一个健康隐患:碳水化合物摄入超标。《柳叶刀》子刊最新研究揭示,过量摄入碳水不仅可能让人发胖,还会悄悄伤害大脑,增加血管性脑损伤的风险。而选对碳水、吃对碳水,才能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守护大脑健康。

碳水太多,大脑很 “受伤”

《柳叶刀》子刊的研究对 9886 名 35-70 岁的中老年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令人警惕: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最高的 1/3 人群,发生隐匿性脑梗死的风险比摄入量最少的 1/3 人群高 40%,复合血管性脑损伤的风险高 48%,认知评分也显著更低。

为什么碳水会影响大脑?原来,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精制碳水,会导致血糖波动较大,长期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影响脑血管的正常功能。研究中,碳水摄入多的人群,往往偏爱精制谷物、含糖饮料等,而坚果、鱼类、乳制品等富含健康脂肪和优质蛋白的食物摄入较少,这种不均衡的饮食模式,会进一步加剧对大脑的伤害。

与之相反,适量摄入脂肪,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对大脑却有保护作用。脂肪摄入量最高的 1/3 人群,发生隐匿性脑梗死的风险低 25%,复合血管性脑损伤的风险低 23%。如果用 5% 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替换碳水化合物,复合血管性脑损伤的风险可降低 23%。这也打破了 “吃脂肪就会胖” 的误区,健康的脂肪其实是大脑的 “好朋友”。

碳水有 “好坏”,选对是关键

碳水化合物并非洪水猛兽,它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关键在于要区分 “优质碳水” 和 “劣质碳水”。武汉协和医院营养医师石立雅将碳水分为红、黄、绿三榜,帮我们轻松辨别:

红榜(劣质碳水,要少吃)

这类碳水升糖指数(GI)超过 70,营养密度低,多为添加高糖或精加工食品。比如白馒头、白面包、精制面条等精制谷物,在加工过程中损失了大量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蛋糕、含糖饮料、糖果等则几乎只提供 “空热量”;油条、薯片、甜甜圈等油炸碳水,更是糖油混合物,长期吃容易导致血糖波动、肥胖,还会影响认知功能。

黄榜(中等碳水,适量吃)

经过加工的杂粮属于黄榜,像全麦面包、玉米糊、芝麻糊、速溶燕麦片等。它们看似健康,但原料被加工得过于精细,淀粉颗粒容易被消化酶分解,会让血糖快速上升,不能因为打着 “杂粮” 的旗号就无节制食用。

绿榜(优质碳水,可多吃)

绿榜中的碳水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升糖指数低,能缓慢释放能量。全谷物如燕麦、藜麦、黑米等,膳食纤维丰富,能促进肠道蠕动;杂豆包括鹰嘴豆、红豆、绿豆等,蛋白质含量高,营养均衡;薯类如红薯、芋头、山药等,饱腹感强,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低糖水果如苹果、蓝莓、猕猴桃等,能提供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非淀粉类蔬菜如菠菜、西兰花、黄瓜、番茄等,热量低、营养丰富,也是优质碳水的重要来源。

这样吃碳水,健康又护脑

想要科学摄入碳水,保护大脑健康,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控制碳水总摄入量,在全天总能量中占比 50%-65% 为宜。如果想要控制体重,可以用薯类替代部分主食,按照 4:1 的比例换算,比如 100 克红薯相当于 25 克大米,这样既能减少精制谷物的摄入,又能增加饱腹感。

多选择绿榜中的优质碳水,比如用燕麦粥代替白粥当早餐,用藜麦饭代替白米饭做主食,用红薯、山药代替部分馒头。同时,搭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坚果、深海鱼等,让饮食更均衡。

减少红榜碳水的摄入,少喝含糖饮料,少吃蛋糕、甜点和油炸食品。如果偶尔想吃,也要控制量,避免频繁食用。

吃饭时注意顺序,先吃蔬菜和蛋白质,再吃主食,这样能延缓血糖上升的速度,减轻身体的代谢负担。

碳水化合物是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吃太多、吃不对,就可能成为伤害大脑的 “隐形杀手”。牢记优质碳水榜单,合理搭配饮食,才能让碳水真正为我们的健康服务,让大脑保持活力,远离脑损伤的风险。从今天起,给餐桌多添点优质碳水,给大脑多一份保护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