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海电子 IPO 疑云:国资入主后,亿元坏账谜团待解》

在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中,天海电子的 IPO 进程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而其中,一笔上亿元的离奇坏账,更是引发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深深疑虑,不禁让人发问:究竟是谁在暗处,悄然薅着广州国资的 “羊毛”?

天海电子,这家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老牌企业,自 1969 年由鹤壁市帆布油漆制品厂起步,历经多次转型与发展,逐渐成长为汽车传输系统、连接系统、智能控制等解决方案的重要供应商。2021 年,广州国资委旗下的广州工控斥资约 12.3 亿元,收购了天海电子 51% 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本期望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然而,后续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2022 年至 2024 年期间,天海电子的财务数据呈现出复杂的态势。营收虽有增长,从 2022 年的 82.15 亿元逐步攀升至 2024 年的 125.23

亿元,但速却犹如过山车般,在 2023 年达到 40.58% 的高峰后,于 2024 年急剧降至 8.44%。净利润方面,更是在 2024 年出现了近 6% 的同比下滑,从 2023 年的 6.52 亿元降至 6.14 亿元。与此同时,毛利率也持续走低,从 2022 年的 15.94% 降至 2024 年的 14.59%。

而在这一系列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震惊的坏账谜团。招股书显示,2021 年广州工控成为大股东后,天海电子剥离出售了美国子公司 TENA。自 2022 年起,TENA 便开始拖欠天海电子货款,截至 2024 年末,累计欠款高达 1.1 亿元,其中 8700 万元已被计提坏账。令人费解的是,在此期间,TENA 先后被转卖给美国的 Angstrom Electric, LLC(AE 公司)以及日本汽车照明领域龙头企业 Stanley Electric,这两家企业均实力雄厚,不存在无力支付欠款的问题。

回顾天海电子的上市之路,亦是波折重重。2017 年启动国内上市准备工作后,因其历史沿革复杂,涉及集体企业改制、红筹架构搭建及拆除、境外上市及退市等诸多事宜,经历了长达八年、至少三十期以上的辅导期才完成验收。期间,关联交易问题也饱受诟病。例如,其原全资子公司鹤壁海昌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冲刺北交所上市,过去三年,天海电子一直是海昌智能的第一大客户,双方交易的公允性备受质疑。此外,天海电子还向天海合聚采购原材料,2022 年 – 2024 年采购金额及占比不断攀升。

除了 TENA 的巨额坏账,天海电子还面临着其他应收账款坏账的压力。近年来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合众汽车、广汽菲克等客户因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导致天海电子对其应收账款计提减值损失,对利润产生负面影响。且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已超 50 亿元,未来坏账风险不容小觑。同时,存货滞销风险也较为突出,存货账面价值及跌价准备余额不断增加。

面对这一亿元坏账谜团,诸多疑问亟待解答。为何 TENA 在被转卖后仍长期拖欠货款?这背后是否存在未披露的利益纠葛?是否有内部高管与外部勾结,侵吞国资的嫌疑?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天海电子的 IPO 进程,更关乎广州国资的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在天海电子冲刺上市的关键时刻,这一亿元坏账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资本市场正拭目以待,看天海电子如何解开这一谜团,给出一个令各方满意的答案。增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