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殡葬业遇冷:从“暴利赛道”到转型阵痛

在中国,殡葬业曾被视为最能抵御经济周期波动的“永恒赛道”,毕竟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市场需求看似只增不减。然而,如今这个行业却风光不再,“殡葬第一股”福寿园上半年亏损超2亿,多个上市殡葬企业营收集体下滑,曾经被视为“香饽饽”的殡葬生意正面临严峻挑战。

曾经的辉煌:高端墓地的“暴利”生意

殡葬行业主要分为“殡”和“葬”两大部分。“殡”涵盖遗体处理和殡仪服务,其中火化服务由政府严格管制定价,利润微薄;殡仪馆的基础服务也大多受限制,只有部分个性化项目可自主定价。而“葬”为骨灰提供安息之所,尤其是经营性墓地,存在着较大的商业空间。

福寿园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以高端墓地服务为核心业务。一块小小的墓穴价格动辄十万块,从2018年到2023年,其经营性墓穴平均销售单价从10.25万元/个上涨至11.95万元/个,2024年约达12.12万元/个。墓碑的定制化更是让价格水涨船高,如经典国产动画《大闹天宫》导演万籁鸣的墓碑,设计成电影胶卷形状,上方还有悟空形象。福寿园凭借高端墓地服务,曾被称为“墓地茅台”,风光无限。

如今的困境:消费端不买账

然而,福寿园2025年中期财报显示,上半年收入总额约为6.11亿元人民币,同比骤减44.5%,其中墓园服务收入从2024年同期的9.06亿元暴跌至4.77亿元。经营性墓穴销售数量为6253座,较去年同期减少6.7%,平均销售单价较去年同期减少5.7万元/座。这并非个例,安贤园、万桐园和中国生命集团等上市殡葬企业也出现殡葬收入承压、亏损的情况。

经济环境的变化是直接原因,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消费行为趋向谨慎。人们为生活发愁时,为逝者购置“豪华房”的意愿和能力大打折扣。同时,人们的殡葬消费观念也愈发理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生态安葬方式,如上海的海葬、树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受到青睐,民政局还会给予补贴。

此外,影视作品传递的对待死亡和丧葬的态度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电影《入殓师》《人生大事》等强调真挚的情感连接比昂贵的仪式更重要,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体面”的定义,更注重与逝者真诚、安静的告别。

转型之路:挑战重重

为应对市场变化,国家倡导“公益殡葬”,加强行业公益导向,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墓地行业的暴利模式根基被动摇,“卖地”时代即将落幕。

数字化成为殡葬业的一棵“救命稻草”,福寿园等企业推出云端纪念馆、直播追思、AI生成逝者影像等线上数字服务。同时,转向“人文需求”也成为趋势,生前契约和人文纪念空间涌现,如福寿园升级打造“现代化生命纪念馆”。

然而,转型面临诸多挑战。数字化产品盈利能力低,企业需要服务大量线上客户才能弥补失去墓地客户的亏空。而且,售卖服务从有形土地变为无形数字内容,传统殡葬企业的土地和牌照壁垒减弱,竞争对手变为更懂技术、用户体验的互联网公司。从“卖资产”到“卖服务”的转变,需要企业具备同理心、专业服务体系和长线运营能力,这对于习惯赚快钱、硬销售的企业来说难度极大。

中国殡葬业正从高增长的“类房产”模式向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业艰难转型,福寿园的亏损只是行业阵痛的缩影。未来,企业需要在人文价值与商业利润之间找到平衡点,而整个行业也需要重新思考“告别”的意义,从注重外在仪式感转变为对逝者和关系的珍视与铭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