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正式落地实施,这一政策如同给消费者送上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红包”,让个人从银行获得符合条件的消费贷款时,能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部分利息。消息一出,多家银行迅速响应,精准对接政策,上线相关产品和服务,一场围绕消费贷贴息的“福利战”就此打响。

政策红利:真金白银激发消费潜力
此次消费贷贴息是首次针对个人消费贷款发放的政策福利。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个人使用指定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且实际用于消费,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享受贴息。贴息范围广泛,涵盖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等重点领域消费。
贴息利率为年化1%,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的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不过,信用卡透支、个人住房贷款等不在此次贴息范围内。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政策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联动的有力体现,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居民手中的“真金白银”,以金融“活水”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回升意义重大。
银行行动:迅速上线产品与服务
众多金融机构迅速行动,积极推出契合政策导向的金融服务。6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5家个人金融服务机构等获得贴息资格,多家银行发布消费贷贴息公告并上线相关产品。
工商银行的“融e借”、交通银行的“惠民贷”、浦发银行的“i车贷”“浦闪贷”等产品均支持本次贴息业务。借款人需从这些机构申请贷款,并签署补充协议,授权银行查询相关消费交易信息,方可享受贴息优惠。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在政策发布后反应迅速,9月1日当天就完成了首笔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业务的审批与发放,首位贴息放款客户蒋女士通过手机银行申请10万元消费贷款,节省利息500元。截至9月1日16点,该分行已完成65笔超1200万元的消费贴息业务放款。农业银行明确了操作流程,在结息时按规定计算并扣减财政贴息资金,同时禁止提供假资质等违规行为。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还在手机银行APP上线了消费贷款贴息专区,方便消费者查询。交通银行还为9月1日前已放款未使用的消费贷款提供补充协议补签服务。
消费者操作:按步骤享受贴息
对于消费者而言,享受贴息政策可按以下步骤操作。首先,从指定的6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或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申请新增个人消费贷款,选对用途,单笔5万元以下用于普遍消费领域,5万元以上用于重点领域。其次,签署补充协议,授权银行查询消费交易信息。最后,正确用款,直接刷卡或使用微信、支付宝扫描商户收款码支付,符合条件的可自动享受贴息,取现付款或向商家扫描个人二维码付款可能无法识别,需提供发票佐证。
各大银行严禁将消费贷款用于偿还信用卡或其他投资,一经发现需退还补贴。若消费者认为符合条件的消费未被贴息,可凭消费发票向贷款银行申诉。
业内专家建议,消费者应保持理性,量力而行,避免过度负债,申请前仔细阅读条款,合理规划还款。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将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协同发力,从需求端与供给端双向推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