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高度白酒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货品,经销商为去库存愁眉不展;另一边是低度酒新品一开售就被抢购一空,预售通道秒速告罄 ——2025 年的中国白酒行业,正上演着这样一幅 “冰火两重天” 的景象。当 “降度” 成为行业最热关键词,头部酒企们集体向低度酒赛道发力,这场声势浩大的 “降度突围战”,真能带领白酒行业走出当前的增长困境吗?

8 月底,五粮液 29 度 “一见倾心” 低度酒的横空出世,彻底点燃了低度酒市场的热情。这款邀请邓紫棋代言的新品,在抖音直播间首秀便一夜售罄,399 元的 500ml 单瓶装与 300 元的 100ml×3 礼盒装,精准击中 300-400 元价格带的年轻消费群体。方正证券分析指出,这款产品不仅是五粮液在低度酒市场的关键布局,更打破了传统白酒厚重的商务标签,成为年轻人 “微醺社交” 的新载体,彰显出品牌年轻化的战略远见。
事实上,五粮液的动作只是白酒行业 “降度潮” 的一个缩影。泸州老窖已宣布 28 度国窖 1573 研发完成,洋河股份计划在八九月份集中推出果酒、露酒和低度潮饮,舍得酒业也于近日推出 29 度 “舍得自在”…… 头部酒企们密集布局,背后是低度酒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中国低度白酒市场规模从 2020 年的约 200 亿元,飙升至 2024 年的 570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742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30%,这样的增速远超白酒行业整体水平。
市场爆发的核心动力,是消费群体的代际更替。如今 90 后、00 后逐渐成为酒水消费主力,他们对高度白酒的辛辣刺激普遍排斥,更偏爱低度酒的柔和口感。五粮液的调研数据显示,在 20-35 岁年轻人群中,白酒仅占其喜爱酒饮品类的 19%,远低于啤酒的 52% 和洋酒、果酒类的 29%。为了抓住这一庞大群体,酒企们在低度酒产品上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心血,从工艺到包装都充满年轻化思维。
贵州茅台通过旗下悠蜜品牌积极布局,今年春糖会推出 14 款低度新品,包括 33.8 度白酒和覆盆子白兰地,并启动经销商招募;舍得酒业的 29 度 “舍得自在” 主打 “自在饮酒”,瞄准年轻消费者的轻社交需求;山西汾酒推出 30-45 度青花汾系列和果味清香型白酒,还创新 “日咖夜酒” 模式,用 “汾 Sour” 特调鸡尾酒贴近年轻人生活;泸州老窖更是低度酒领域的 “老玩家”,38 度国窖 1573 早已成为百亿大单品,如今又研发出 28 度新品,6 度、16 度超低度产品也进入测试阶段。此外,古井贡酒、水井坊、今世缘等企业也纷纷跟进,低度酒产品矩阵日益丰富。
不过,低度酒赛道并非坦途,技术门槛成为酒企们必须跨越的难关。降低酒精度看似简单,实则要攻克浑浊、口感寡淡和水解 “三道坎”:酒精度下降会导致酒体中香味物质溶解度降低,容易出现浑浊;酒精含量减少会让口感变得单薄,缺乏层次感;而且低度白酒在储存过程中更易发生水解反应,影响品质。为解决这些问题,酒企们不得不投入大量研发成本 —— 舍得 “舍得自在” 采用负压膜过滤及梯度温和降度固香技术,五粮液 “一见倾心” 选用高品级老酒作为基酒和风味酒,这些都对企业的技术实力和老酒储备提出了极高要求。
更严峻的挑战还在市场层面。随着众多品牌扎堆涌入,低度酒产品同质化问题已初现端倪,此前 “果味 + 气泡” 的模式化配方就曾让消费者审美疲劳。如何打造差异化竞争力,成为酒企们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年轻消费者对白酒的消费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传统高度白酒的文化符号和消费场景仍有强大影响力,需要酒企持续进行市场教育,培育低度酒的消费氛围。此外,区域差异也不容忽视,北方部分传统白酒消费区域仍偏爱高度酒,低度酒渗透率较低,市场拓展任重道远。
业内专家认为,“降度” 只是白酒行业应对消费迭代的第一步。白酒分析师蔡学飞指出,酒企要想真正赢得年轻人,还需在产品风味、消费场景、营销方式上持续创新,满足他们在轻社交、悦己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当前,白酒行业的 “降度竞赛” 才刚刚拉开帷幕,这场围绕年轻消费者的争夺战,将推动行业在工艺、产品和场景上实现全方位升级。至于 “降度” 能否成为行业突围的终极答案,还需时间和市场的进一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