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企业“东南飞”:长三角产业转移背后的“成本账”与“协同经”》​​

​​“平均每天有5.6家企业从上海迁入苏州!”第三方智库报告显示,一场围绕产业转移的“长三角大迁徙”正在上演。近日,国内无人驾驶环卫装备企业上海仙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本部迁至浙江嘉兴,成为这股浪潮的最新注脚。从机械设备、化工日化到高新技术领域,越来越多上海企业选择将生产基地或部分业务迁往长三角兄弟城市。这背后,既有企业为降本增效的主动选择,也折射出长三角城市群在产业升级与资源重构中的深度博弈——当“成本账”遇上“协同经”,一场关于区域经济活力的新实验正在展开。

​​产业转移的“上海故事”,始于企业对成本的敏锐考量。安赐环保的迁徙颇具代表性:因上海地块性质变化失去化工废水回收指标,这家环保科技企业的小型实验与工序难以为继。尽管曾试图在上海寻找新址,但有限的化工废水指标优先向大规模高税收企业倾斜,最终安赐环保将工厂迁至安徽马鞍山郑蒲港新区。“上海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而周边城市提供了更灵活的发展空间。”常务副总经理曾泱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中小型科创企业的共同困境。

成本优势是长三角内部产业转移的核心驱动力。在安徽宿州,招商引资负责人张强观察到,迁入企业多为江浙地区的机械零部件、化工、纺织等制造行业,这些企业看中的是当地土地、厂房租金、人工、物流等综合成本的显著降低。江苏如东县招商人员陈瑞梁算了一笔账:上海金山区、苏州的化工用地价格高达每亩400多万元,而如东海工装备产业园的M3化工用地仅需19.8万元/亩,这种差距直接吸引了上海金山、苏州的化工项目主动对接。

上海的“腾笼换鸟”加速了产业外溢。作为长三角的龙头,上海正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构建“3+6”高端产业集群,传统制造业的空间承载压力与日俱增。谷川招商大数据显示,奉贤区、浦东新区、闵行区是上海企业迁出的主要来源地,这些区域既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也通过政策引导推动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向外转移。浙江湖州招商负责人张丽华指出,上海希望提高产业附加值,而江浙皖城市则通过承接传统产业,为上海腾出资源孵化高精尖项目。

江浙皖城市的“抢滩战”不止于成本比拼,更体现在全方位的竞争力提升。在争夺上海外溢资源的“拉锯战”中,各地从政策优惠、资源支持、营商环境到服务精神展开全方位竞争。安徽马鞍山郑蒲港新区以专业理解打动安赐环保,为其申请科研实验室,最终培育出颠覆性技术;江苏如东县依托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吸引中天科技等链主企业落户,带动上下游配套;泰兴市设立百亿级基金矩阵,以“投行思维”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推出“凤栖高新”英才计划,构建全周期人才服务生态。

产业转移的“协同效应”正在显现。如东县的标语“研发在沪苏,转化在如东”揭示了新趋势:企业不再简单地将生产环节外迁,而是将研发、管理核心留在上海,生产、配套落地周边,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协同。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生物医药多点联动、集成电路差异化分工等案例表明,区域内的产业联动正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资源共享与分工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

然而,长三角产业协同仍面临挑战。产业同质化布局与招商引资“内卷”现象凸显,统一大市场的完善与行政区划割裂的矛盾亟待解决。专家指出,长三角需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策源地”转型,通过“创新协同+产业协同+政策协同”进一步升级,才能让这场产业转移浪潮真正转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新闻总结:上海企业向长三角其他城市转移的趋势愈发明显,机械设备、化工日化等领域企业受成本、政策及上海产业升级等因素驱动,纷纷迁往苏州、安徽、浙江等地。成本优势是主要吸引力,如安徽、江苏部分城市土地、用工等成本远低于上海。江浙皖城市通过提升政策优惠、营商环境、产业配套等竞争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展开激烈竞争。同时,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同,部分企业实现研发与生产跨区域布局,形成跨省域产业集群。但长三角产业协同仍面临同质化、内卷等挑战,需进一步升级协同机制,以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