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到醒脑、酸到提神,一口下去通体舒畅!” 近期,某连锁超市一款 “姜黄生姜柠檬汁饮料” 凭借独特口感和 “养生噱头” 迅速走红,上架仅一个多月,月回头客超 6000 人,复购率跃居冷藏饮品榜首。网友亲切称其 “白人中药”,直呼 “脆皮星人必入”“打工人续命水”,甚至脑补出 “抗炎、促消化、抗氧化” 的多重功效。然而,这款看似 “健康” 的饮品,真如宣传中那般神奇吗?营养学家和医生却泼来冷水:成分剂量不足、含糖量超标,长期饮用或存健康风险。

“白人中药” 走红:东方食材 + 欧美包装,戳中年轻人养生焦虑
这款引发热议的饮料,采用巴掌大的 “shot 瓶” 包装,主打 “姜黄 + 生姜 + 柠檬” 的组合,最初源于欧美市场的浓缩运动饮料,2015 年前后经英国、日本企业研发后流行,因核心食材姜黄、生姜起源于东方,被国内网友戏称为 “白人中药”。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这款饮料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加班后来一瓶,瞬间清醒”“吃完火锅喝它,感觉能解腻促消化”,不少网友分享饮用体验,将其与 “养生”“健康” 深度绑定。某超市负责人表示,该产品上架后销量持续攀升,尤其受 25-35 岁的年轻消费者青睐,“他们对健康需求迫切,但又没时间熬煮传统养生食材,这种即开即饮的‘速成养生’饮品,正好契合了他们的需求。”
事实上,“姜 + 柠檬” 的搭配在国内早有传统,如香港的 “柠乐煲姜”、北方的 “可乐煲姜”,只是这款饮料换了欧美风格的包装和浓缩剂型,便摇身一变成为 “网红产品”。营养学家指出,年轻人对 “养生” 的追捧,催生了各类 “药食同源” 的食品饮料,但多数产品只是借 “养生” 噱头吸引消费者,实际功效与宣传相去甚远。
功效存疑:成分剂量不足,含糖量逼近每日上限
“抗炎、促消化、抗氧化”—— 这是网友对 “白人中药” 的核心期待,但从产品成分表来看,这些功效恐怕难以实现。根据标注,100ml 的饮料中,生姜含量≥38%、柠檬≥38%、蜂蜜 21%、姜黄≥3%。
生姜中的姜辣素、姜黄中的姜黄素,确实在部分研究中显示出抗炎、促消化的潜力,但关键在于 “剂量”。“100ml 饮料中姜黄仅占 3%,实际姜黄素含量微乎其微,远未达到发挥功效的有效剂量。” 某医院营养科主任解释,柠檬的维生素 C 含量为 22mg/100g,处于中等水平,单靠饮用这款饮料补充维 C、实现抗氧化,效果十分有限。
更值得警惕的是含糖量问题。饮料中 21% 的蜂蜜,意味着每瓶含 21g 添加糖,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 25g。“一瓶下肚,就用掉了每日建议量的 84%,再吃点其他甜食或含糖食品,很容易超标。” 医生提醒,长期过量摄入糖分,会增加肥胖、龋齿、血糖异常的风险,与 “健康养生” 的初衷背道而驰。
此外,该饮料采用 HPP(低温高压杀菌)工艺,虽能最大程度保留食材营养和风味,但本质仍是果汁类饮品。指南明确指出,果汁不能代替水果,因为加工过程中会损失膳食纤维,且浓缩了天然糖分,长期过量饮用不利于健康。即便是鲜榨果汁,也建议带渣饮用,以保留更多营养。
理性看待 “速成养生”:警惕虚假宣传,别让噱头误导消费
随着 “养生热潮” 升温,越来越多食品饮料打着 “药食同源” 的旗号吸引消费者,但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药食同源食品不等于保健食品。保健食品需通过特殊注册和备案,标注 “蓝帽子” 图标及 “国食健注”“食健备” 批号,未通过审批的产品不得宣称保健功能,否则属于虚假宣传。
而这款 “白人中药” 并无 “蓝帽子” 标识,网友口中的诸多功效,多是主观 “脑补”。医生提醒,消费者应理性看待这类网红饮品,不要被 “养生噱头” 迷惑:“偶尔饮用解腻、提神没问题,但切勿将其当作‘保健品’长期依赖,更不能指望靠它治病或实现显著的健康功效。”
对于年轻人而言,真正的养生并非依赖 “速成饮品”,而是从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基础做起。“与其追求网红产品,不如多吃新鲜蔬果、多喝水,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营养学家建议,若有特定健康需求,应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而非盲目跟风消费。
如今,“白人中药” 的热度仍在持续,但热潮背后,更需要消费者保持清醒。毕竟,健康从来没有 “捷径”,盲目追捧网红产品,反而可能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