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限制含硫氨基酸摄入或为自闭症社交障碍带来新疗法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作为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疾病,其核心症状——社交功能障碍,一直是医学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长期以来,众多科研人员致力于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却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细胞·代谢》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自闭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自闭症社交障碍的细胞内机制探索

研究认为,大脑中社交相关脑区的突触缺陷是导致社交功能障碍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静息态突触数量增加或兴奋性 – 抑制性(E – I)神经传递功能的缺失。过去十年间,虽然已经发现了数百个与ASD相关的风险基因,且其中许多与突触发育或功能异常有关,但阐明ASD相关突触功能障碍与社交功能障碍之间的细胞内机制仍是重中之重。

小鼠模型与人类神经元中的惊人发现

研究团队在两种典型的自闭症小鼠模型以及人类神经元中,发现前扣带皮层(ACC)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这一障碍导致细胞内活性氧升高和代谢紊乱,代谢组学分析进一步揭示,硫氨基酸代谢异常使得硫化氢在脑内积累过多。过量的硫化氢如同“捣乱分子”,引起突触蛋白的硫化氢修饰,尤其是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破坏了它与骨架蛋白Homer1的结合,进而导致突触传导障碍和社交功能障碍。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硫化氢积累的关联

为了深入研究ASD相关神经元的线粒体变化,研究人员使用Shank3b–/–和Fmr1–/y两种模式小鼠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小鼠ACC中与ASD有关的神经元的线粒体长径显著缩短,数量减少,在突触部位尤为明显。线粒体的基本功能,如呼吸链作用的酶活性发生异常,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氧化应激损伤增加,耗氧率检测也显示出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损。这些变化在小鼠出生后第3周开始显现,暗示发育期的代谢异常可能与ASD症状相关。

硫化氢对突触功能和社交能力的影响

代谢组学分析发现,除ACC之外的几个与社交有关的脑区,如基底外侧杏仁核和内侧前额叶皮层中,以及血液中,都检测到了高水平的硫化氢。体外实验和在小鼠中模拟慢性硫化氢升高的结果表明,硫化氢会抑制兴奋性突触电流和长时程抑制,导致神经元树突分支减少、突触棘形态异常、突触蛋白表达下降、E/I比值失衡、长时程增强受损,社交能力和社交新奇性显著下降。

潜在干预方法与治疗新思路

研究人员通过抑制硫化氢合成酶的活性,降低硫化氢水平后,上述异常和社交功能障碍得到改善。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水平的硫化氢通过硫巯基化过程影响ASD相关神经元的突触功能,mGluR5的硫巯基化是共有的特征性变化。构建mGluR5硫巯基化位点突变体后,相关异常得到改善,小鼠的社交能力和社交新奇性也随之提升。

基于此,研究人员尝试了抗氧化剂N – 乙酰半胱氨酸(NAC)和硫氨基酸限制性饮食这两种降低硫化氢的干预方法,在两种ASD小鼠中均成功改善了小鼠的突触结构和功能,以及社交功能障碍。在ASD患者来源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衍生的神经元中也验证了这一机制,且NAC成功逆转了异常。

这项研究揭示了线粒体功能障碍引发硫化氢代谢异常,进而通过mGluR5硫巯基化修饰导致突触功能障碍和社交功能障碍的共同机制,为AS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代谢干预思路,即通过抑制过量硫化氢生成来改善症状。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