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碧波浩渺的鄱阳湖,如今却陷入 “缩水” 困境,令无数人为之揪心。9 月 5 日监测数据显示,鄱阳湖湖区通江水体面积仅约 866 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骤减 1220 平方公里,容积更是少了 31.9 亿立方米。早在 8 月 8 日,星子站水位跌破 10.13 米,鄱阳湖便提前 87 天匆匆迈入今年枯水期,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三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这座滋养一方的中国最大淡水湖,正愈发频繁地陷入缺水危机,昔日丰饶景象与当下干涸之态形成强烈反差,敲响了生态保护的警钟。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作为江西的 “母亲湖”,收纳了全省近 94% 的地表径流,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这五大水系如同五条奔腾的巨龙,不仅撑起了鄱阳湖水系的脊梁,更是江西人口与经济的主动脉。它身为典型的通江吞吐型湖泊,“吞” 纳诸河径流与长江部分来水,“吐” 出融汇之水奔流入长江,在江湖之间维系着微妙的生态平衡。然而,近年来这一平衡被打破,枯水状况愈发常态化。近 20 年监测表明,鄱阳湖枯水位(10.13 米)平均出现时间提前 39 天,持续时长延长约 49 天,9 – 11 月退水速率加快,通江水体面积急剧萎缩。
究其原因,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交织。从自然层面看,气候水文周期波动显著。2003 – 2012 年间,“五河” 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减少 99 亿立方米,降雨分布不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导致入湖水量不稳定。同时,鄱阳湖独特的 “簸箕” 状湖盆也是一大隐忧。其南宽北窄、南浅北深,北部湖面受庐山与丘陵挤压变窄,水流从宽处流向窄处时,流速加快,湖盆被加剧冲刷变深,枯水期湖水加速流入长江,蓄水愈发艰难。
人为因素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长江上游如三峡等水库群汛后集中蓄水,长江水位降低,强烈拉空鄱阳湖湖水,改变了江湖水动力关系;另一方面,鄱阳湖流域内无序采砂、不合理的航道整治等人类活动,加深拓宽了入江水道,使得鄱阳湖出水口被挖深,水位偏低时湖水流失更快。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流域内灌溉、生活用水需求大增,近 10 年用水增加五六十亿立方米,进一步加剧了鄱阳湖水资源紧张局面。
鄱阳湖持续萎缩,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与民生问题。湖区湿地生态退化,鱼类和江豚生存空间压缩、数量减少,候鸟因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破坏,数量从往年 100 万只左右锐减至 50 万只左右;沿湖地区城乡供水矛盾突出,农作物灌溉用水不足,通航能力降低,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困局,各界积极探寻解决之道。水利专家建议,科学规划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采用 “调枯不控洪、建闸不建坝、拦水不发电、建管不调度” 理念,在枯水期合理调控水位,维持江湖连通,改善湖区生态与用水条件,但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充分考量生态影响并加强监测评估。同时,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长江上游水库群调度,协调流域内用水分配;加大非法采砂打击力度,修复受损河道与湖盆;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水意识,推广节水技术与措施,从多维度缓解鄱阳湖缺水危机,守护这颗长江流域的璀璨明珠,让鄱阳湖重焕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