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青春村的老旧房屋里,77 岁的李春友正对着一碗酱油炒饭发呆。米饭已有些许凉了,酱油在碗底晕开,形成一片深色的渍痕。这样简单的饭菜,如今成了她日常饮食的常态。“一个人,做啥饭呢,凑活吃点就行。” 李春友的话语中,满是生活的无奈与疲惫。而这看似个体的吃饭难题,背后却映射出无数老年人共同面临的困境 —— 人老之后,吃口饭究竟有多难?

独居的李春友,生活原本就平淡而寂静。自老伴离世,子女外出打拼,她便守着这空荡荡的老屋,一日三餐成了最让她头疼的事。“想吃肉没有,就酱油炒饭,好多老人家都是这样的。” 她感叹道,语气中带着对生活的妥协。买菜路途遥远,她患有脚风湿,走不了多远;做饭也成了挑战,繁琐的过程让她力不从心;更别提牙齿松动,许多食物都难以咀嚼。吃饭,这件对年轻人来说再平常不过的事,在她这里却困难重重。
在青春村塘莲村民小组,像李春友这样的留守老人不在少数。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外务工,留下老人独自面对生活的琐碎。李贵喜,同样 77 岁,与患脑梗的老伴相依为命。周围几个村子只有一个菜市场,20 分钟的路程,随着年龄增长,对她来说愈发遥远。碰上雨天,道路湿滑,外出买菜更是奢望。即便孙子偶尔来送菜,可做出来的饭菜,因考虑不到老人牙口不好的问题,往往难以入口。“咬不动青菜,嚼不烂肉块,连米饭硬一点都费劲。” 李贵喜无奈地说。
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4 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 2024 年末,全国 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31031 万人,占总人口的 22.0%;全国 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22023 万人,占总人口的 15.6%,而抚养比为 22.8%。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吃饭难题日益凸显,已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朱慧莉,这位发起 “益粥益饭雨花情” 项目的爱心人士,深切体会到老人吃饭难的困境。自 2016 年起,她将农家乐改成 “爱心食堂”,为困难、空巢老人免费提供饭菜。9 年来,食堂几经搬迁,可送餐的脚步从未停歇。朱慧莉考取了营养师资格证,为老人精心搭配饮食,确保饭菜软烂、营养均衡。即便如此,食堂也面临诸多挑战,资金短缺、运营成本高,每一步都走得艰难。
在送餐路上,朱慧莉和志愿者们遇到过各种各样的老人。有 90 多岁独自在家,在昏暗房间里等待热饭的;有因行动不便,连最简单的炒菜都无法完成的;还有些老人,不是做不动饭,而是面对空荡荡的屋子,失去了做饭的动力,每日靠着咸菜、剩菜打发日子。
一口热饭,对这些老人而言,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温暖与关怀的传递。志愿者田明说,每次去送餐,都能看到老人们眼中的期待。有些独居老人,为了迎接他们,会特意收拾屋子、洗净衣服,那一刻,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关心。
但解决老人吃饭难的问题,仅靠少数爱心人士远远不够。社会养老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社区应发挥更大作用,建立更多公益食堂,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子女也应给予老人更多关怀,关注他们的饮食需求。正如朱慧莉所说:“养老不应仅是家庭的责任,更应是社会共同面对的话题。” 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吃上一口热饭,是我们社会应有的温度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