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该充满青春活力与无限可能的大学校园里,一场悲剧却悄然降临,让一个家庭陷入无尽悲痛,也将一所高校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6 月 11 日,江西抚州赣东学院一名 21 岁的大二男生,在宿舍中玩游戏时突然晕倒,最终不幸猝死。如今,近三个月过去了,男生的遗体仍存放在殡仪馆,家属与学校就事件责任及处理方案的争议,如阴霾般久久未能散去。

当日上午,阳光如往常一样洒进校园。8 点 30 分,这位机电系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如往常一样去教室上课,两节课后,10 点半他返回位于四楼的四人间宿舍。舍友回忆,他玩游戏至 11 点半左右,毫无征兆地突然晕倒。舍友们瞬间慌了神,急忙跑到隔壁寝室求助。从监控画面中可以看到,校方人员随后到场,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画面里的他们双手叉腰、抱胸站立,面对突发状况疑似束手无策。学校紧急拨打 120 急救电话,可由于校区地处偏僻,救护车在 21 分钟后才艰难抵达,此时男生已永远地闭上了双眼,生命戛然而止。
事发 15 分钟后,学校通知男生家长,却仅告知 “孩子晕倒”,对现场紧张的救治情况及严峻后果只字未提。家长心急如焚,在赶往抚州的途中,接到医生电话才得知儿子已离世。当晚 10 点,他们赶到殡仪馆见到了孩子的遗体,可对于孩子从出事到被送往殡仪馆的详细过程,却一无所知,满心都是疑惑与悲痛。
医院急诊抢救记录显示,男生突发意识丧失后,同学第一时间进行了心肺复苏并拨打 120。急救人员到场后,评估其意识丧失、瞳孔散大、无心跳呼吸,随即持续采取心肺复苏、肾上腺素强心等急救措施,然而送达医院后,男生仍无生命体征,初步诊断为猝死。经民警调查,已排除他杀可能,但因未做尸检,具体猝死原因至今成谜。家长悲痛之余,满心不解,坚称孩子向来健康,无基础疾病,此前也从未有过心脏病史,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实在难以接受。
家属的质疑声如潮水般汹涌。他们认为学校急救措施严重不到位,监控显示校医在事发 8 分钟后才到达现场,而医务室步行至宿舍仅需 3 – 4 分钟。家属提供的校医录音显示,校医务室明明配备 AED 除颤仪,却未在关键时刻使用,校医仅采取了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还承认最佳救治时间为 5 – 10 分钟。同时,学校在信息透明度上也备受诟病,拒绝向家长提供拨打 120 的准确时间记录,初期通知时更是隐瞒了孩子的真实状况。此外,家长质疑学校对学生熬夜玩游戏缺乏宿管监管,学校 7 月 1 日出具告知书承诺 8 月 31 日前给出书面答复,却到期未兑现,也未主动联系家长,这让家属深感不满与失望。
9 月 2 日,赣东学院工作人员回应称,学生猝死与玩游戏有关,宿管虽会查宿,但面对学生 “偷偷藏手机玩游戏” 的情况,确实难以做到全方位监管。对于 AED 使用问题,工作人员坚称 “已用尽医疗资源”,若家属有异议可联系校医。同时表示民警已排除校方责任,可提供人道主义补偿,未按时答复是因为 “仍在商议”。一位校领导则称 “处理进展清楚,只是家属不愿谈而已”,这样的回应无疑让紧张的家校关系雪上加霜。
此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部分网友认为,21 岁已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学生应对自身作息和行为负责,玩游戏导致的猝死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即使在医院发生猝死也无法保证救治成功,家长需理性看待”。但也有网友指出学校存在改进空间,“校医到场时间偏长、AED 未使用的操作值得商榷,校园急救流程应更规范,设备使用培训需加强”。还有网友探讨宿管监管的边界,“宿管无法 24 小时盯着学生,监管责任有限,但学校可通过加强作息引导、健康宣教尽到教育义务”。更有观点呼吁双方积极沟通,“家长的丧子之痛可以理解,学校也需更透明地公示急救记录、沟通处理进展,而非简单以‘起诉’或‘商议’拖延”。
这起悲剧事件,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校园安全管理与学生健康管理的诸多问题。它不仅关乎一个家庭的破碎与伤痛,更敲响了校园安全与应急管理的警钟。如何在保障学生个人自由与加强校园管理之间找到平衡?校园急救流程与设备使用该如何规范?学校又该如何加强对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这些问题亟待社会各界共同思考与解决。希望通过这起事件,能让校园安全与学生健康管理得到更多重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还校园一片安全、和谐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