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中,A 股的每一次起伏都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心。近期,一则关于外资金融机构看好中国股市的报道引发轩然大波,诸多非金融领域的官方机构纷纷转发,一时间成为市场热议焦点。这一现象背后,不禁让人深思:中国股市,难道真的需要外资来给予信心吗?

回溯市场,此前一篇外媒所谓担忧中国股市上涨过快的 “小作文”,竟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引发 A 股大幅下跌调整。而此次多家外资金融机构表态中国股市估值合理、投资者对后市普遍乐观,又似一剂强心针,给市场注入信心。瑞士宝盛中国策略师邓启志分析称,A 股自 4 月低点以来虽有涨幅,但与历史涨幅相比并不高,恒生指数和沪深 300 指数预期市盈率处于合理区间,多项流动性指标显示市场未过热,仍有上行空间。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与众多投资者交流后也发现,投资者对 A 股市场普遍乐观,境外资金上半年整体净流入 A 股,未来加仓空间充足。
诚然,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外资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动向和观点确实会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今年以来,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机构纷纷上调中国股票评级,多家外资机构还频繁现身 A 股上市公司调研名单。从 A 股上市公司 2025 年半年报看,截至 6 月末,QFII 已进入 1145 家公司的前十大股东行列,持股市值较一季度末增加 212.90 亿元。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也显示,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 101 亿美元,5、6 月份净增持规模达 188 亿美元。
然而,过度依赖外资观点来提振信心,实则反映出中国股市长期以来自主话语权的缺失。近年来,中国股市大刀阔斧改革,在规范治理与价值建设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关键问题上,有关方面常显得扭扭捏捏、含糊其辞,甚至将谈市场视为忌讳,美其名曰不干涉市场,导致市场常被华尔街、外资牵着鼻子走。华尔街的一个 “喷嚏”,A 股便可能 “感冒”,彭博、金时的一篇 “小作文”,甚至国内不法之徒利用外资编造的假消息,都能在百万亿市值的市场中掀起波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朗普曾不择手段、公开唱多美股。
当下,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已成为增强金融资产定价权的内在要求。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场承载着核心优质资产,若央企国企等重要上市公司定价不能自主合理,将对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产生不利影响。中国股市的信心,不应系于外资的评价之上,而应源于自身经济的硬实力、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及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
从经济基本面来看,中国经济基本盘稳固,产业升级加速,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崛起,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在政策层面,监管部门持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如证监会表示将加快落实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一揽子重点举措,包括优化 QFII 制度等。在市场机制方面,通过注册制改革等措施,提升资本市场的包容性与适应性。
中国股市应积极构建自主话语体系,有关方面需更加主动、明确地发声,提升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话语权。无论外资唱多还是唱空,中国股市都应坚守自身发展节奏,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应对市场变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