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元年开启,华安基金作为“老十家”之一呱呱坠地。历经二十多年风雨,当同行们有的风头正盛,有的淡出一线,华安基金如今也站在了“命运十字路口”。2024年9月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重组,连锁反应下,华安基金与海富通基金的合并被提上日程,而2025年8月28日,掌舵华安基金10年的董事长朱学华正式谢幕,新掌门徐勇接棒,华安基金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老将离场,新老更迭
今年上半年,华安基金老将接连离场。8月28日,华安基金公告董事长朱学华因正常退休卸任,原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接任党委书记并正式成为董事长。朱学华1965年出生,已到退休年龄,他在2014年9月转战华安基金,任职期间管理规模从2014年9月末的639.56亿元增长至2025年7月末的7494.64亿元,增长超10倍,业内排名升至第15位。
新任董事长徐勇履历丰富,横跨实业、政府、保险及公募基金等领域。他曾在多家险企任职,2022年6月加入招商基金,近三年任职期间,招商基金公募管理规模从7824.86亿元增长至9376.69亿元,业内排名从第12位升至第9位。
此外,今年上半年华安基金多名知名基金经理离任。固收“一姐”孙丽娜3月因个人原因卸任多只基金,她管理规模曾占华安基金在管债券及货币基金规模一半以上。权益类老将李欣5月离职,其管理的7只基金总规模达80.16亿元,且部分产品交接仓促,可能影响基金投资策略连贯性和短期业绩。
营收净利双降,规模结构失衡
华安基金成立27年,初期发展势头强劲,规模曾稳居行业前五。但2006年原总经理韩方河违纪事件,使公司治理能力遭质疑,客户信任度等受损,行业排名从2005年第3位跌至2006年第12位,此后与“老十家”中其他公司差距拉大。
近年来,华安基金营收和净利润连续两年双降。2022 – 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6.03亿元、34.39亿元、31.1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49%、9.57%;净利润分别为10.31亿元、9.35亿元、9.1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7.83%、4.21%。
在规模增长上,华安基金高度依赖固定收益类产品。截至8月28日,在管基金产品287只,规模7176.43亿元,固收类产品占比超65%,债券型和货币市场型基金管理规模分别为1656.95亿元和3038.58亿元。而权益类产品规模较小,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管理规模分别为686.61亿元和819.40亿元。固收类产品虽能吸引追求安全性的投资者,推动规模短期上升,但收益天花板明显,长期年化收益率多在2% – 4%区间,远低于权益类基金在牛市中的潜在收益。
合并悬念,华安基金何去何从
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合并为“国泰海通证券”后,旗下华安基金和海富通基金的合并成为焦点。合并前,国泰君安证券持股华安基金51%,海通证券持股海富通基金51%等,合并后的国泰海通证券同时控股两家公募,不符合证监会“一参一控一牌”要求,合并传闻不断。
截至8月28日,海富通基金在管基金产品98只,规模2172.77亿元,不足华安基金三分之一,2022 – 2023年营收净利连降,盈利能力远不及华安基金。但海富通基金拥有全牌照,具备社保基金境内管理人等三张稀缺牌照,市场人士猜测合并后或沿用“海富通”品牌。
今年4月,国泰海通董事长朱健表示一年内制定并上报子公司整合方案。随着徐勇掌舵华安基金,这场合并大戏将如何演绎,华安基金能否在新征程中重拾辉煌,「创业最前线」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