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天不玩手机,大脑竟开启“重塑模式”!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如同空气一般,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人们低头专注于手机屏幕,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那一方小小的显示屏所框定。一旦手机不在身边,许多人就会立刻陷入焦躁不安,手也不自觉地往口袋里摸,这种对手机的依赖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你有没有想过,仅仅是 3 天不玩手机,我们的大脑会发生怎样惊人的变化呢?

2025 年 6 月,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科学家在《人类行为计算》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论文。研究人员招募了 25 名年龄在 18 – 30 岁之间的年轻人参与实验,要求他们在 72 小时内,尽可能减少智能手机及其替代设备的使用,仅允许用于工作、日常事务或重要沟通等必要需求。为了探究“手机戒断”对大脑的影响,实验前后分别用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受试者的大脑,并采用线索反应实验,让受试者观看与实验无关的中性图像、熄屏手机照片以及正在使用中的手机画面,同时记录大脑活动。

研究结果令人惊讶!仅仅 3 天不玩手机后,当受试者看到手机相关图像时,大脑中与渴望和冲动行为密切相关的区域明显更活跃,包括左侧前扣带回和左侧尾核。这些区域与注意力、情绪调节、奖赏线索敏感性、奖励机制、习惯形成和动机驱动有关,其活动增强往往和多巴胺、5 – 羟色胺受体相关。此前研究发现,吸烟者戒烟一天后也会出现前扣带皮质活动增强,且活动越强越容易复吸。这意味着,仅仅 3 天不玩手机,大脑表现出的变化与戒烟的早期阶段惊人相似。

无独有偶,英国达勒姆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社交媒体的短期使用与戒断展开了研究。他们招募了 54 名 18 – 30 岁的年轻人,在受试者使用和戒断社交媒体时同步监测心电图和皮肤电反应等生理指标。为排除智能手机本身的干扰,设置了对照阶段,让受试者阅读深度新闻报道。结果表明,当受试者从阅读新闻报道转为刷社交媒体时,心率显著下降,皮肤电反应明显增加,处于兴奋且深度沉浸的状态;而当强行“戒断”社交媒体,再次投入深度新闻阅读时,心率显著上升,出汗反应加剧,普遍感到更焦虑、压力更大,还产生了强烈的想再刷社交媒体的渴望。并且,这种“戒断反应”在重度用户和轻度用户中表现一致,说明是社交媒体本身强大的奖励机制和成瘾特性导致了这一现象。

研究人员进一步指出,人们对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沉迷,归根结底源于人类渴望归属感、被爱的基本需求,社交媒体提供了满足这种情感需求的便捷渠道,我们或许不只是“社交媒体成瘾”,更可能是“友谊成瘾”。

3 天不玩手机,大脑的变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放下手机,不仅是对生活习惯的一次调整,更是对我们内心深处情感需求的一次重新审视。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对待手机和社交媒体,避免过度依赖,让生活回归真实与平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