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夏日的夜晚,本想享受宁静时光,却被 “嗡嗡” 声打扰,紧接着身上就出现了几个又痒又肿的包,而罪魁祸首往往就是我们痛恨的 “黑花蚊子”。这种蚊子不仅攻击力强,还能传播多种疾病,可你知道它是如何走出非洲,传遍全球的吗?

我们常说的 “黑花蚊子” 主要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最近,一项发表于《科学》的研究揭示了埃及伊蚊在全球的传播历程。埃及伊蚊原产于非洲,原本主要栖息在森林中,吸血对象包括爬行动物、鸟类和各种哺乳动物。然而,如今它们却广泛分布在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并正在向温带地区扩散,在城市环境中的水桶、废弃轮胎等任何能够积水的容器中繁殖,且几乎专门以人类血液为食。
研究团队在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 73 个点位采集了 1206 只埃及伊蚊,并对它们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数据显示,埃及伊蚊的关键演化步骤发生在抵达美洲之后。其中,一个阿根廷的蚊子种群似乎最接近 “原始” 种群的遗传学样貌,但其基因组与非洲种群的差别并没有特别大。由此,研究者推测,是人类聚居地 “驯化” 了埃及伊蚊,使其形成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依赖性。
此外,研究还发现,埃及伊蚊最具威胁的某些特征,如对杀虫剂的耐药性,近期已从美洲回传到非洲,这可能会加剧登革热等蚊媒疾病在非洲的暴发。而白纹伊蚊,起源于东南亚,也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搭乘人类交通工具,如轮船、飞机等,借助其虫卵耐干燥、能通过滞育克服不良环境的特性,迅速在全球 70 多个国家 “安营扎寨”。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能够携带并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在内的 50 多种病毒性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例如,登革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危害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之一,感染后患者会出现持续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面对 “黑花蚊子” 的肆虐,全球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防控。一方面,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蚊子的滋生地;另一方面,研发和使用有效的杀虫剂,以及推广疫苗接种等。但由于蚊子的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广,防控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黑花蚊子” 从非洲走向全球的历程,不仅是一个物种的扩散史,更是一个关乎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蚊子传播疾病的危害,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让 “嗡嗡” 声不再成为我们夏日的困扰,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