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生命的漫长历史长河中,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充满了神秘色彩。近日,基于对两具保存极为完好的微型翼龙化石的最新分析,研究人员为我们揭开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约1.5亿年前,一场猛烈的风暴可能让两只翼龙幼崽盘旋坠落至潟湖,最终结束了它们短暂的生命,而这一发现也为解开相关化石谜团提供了新线索。

这两只史前飞行爬行动物被研究人员昵称为“幸运儿”和“幸运儿二世”,它们死亡时可能仅有几天到几周大,死亡地点位于现今德国南部。这些化石可追溯到1.53亿至1.48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翼龙标本之一,翼展不到20厘米。小骨头在化石记录中往往保存不佳,因为它们轻巧且中空,容易折断,但这两具化石却保存得极为完好,仿佛展现了翼龙生前的模样。不过,每具化石都有一处相似的损伤,“幸运儿”的左上臂骨和“幸运儿二世”的右上臂骨都出现了干净、倾斜的骨折,这表明它们曾被强风扭曲。
研究人员认为,翼龙受伤后坠入潟湖,在波浪中溺亡,随后沉入海底,被风暴搅起的泥浆迅速掩埋。讽刺的是,这场导致它们死亡的风暴很可能也是它们骨骼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因。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研究员拉布·史密斯表示,保存这些化石的概率极低,而发现能揭示动物死亡方式的化石更是罕见。
除了揭示翼龙的死亡方式,这些化石或许还能解释为何在德国南部索伦霍芬石灰岩中发现了数百只小型翼龙的遗骸,却很少发现大型翼龙的遗骸。约1.5亿年前,欧洲大陆分裂成众多小岛组成的复杂链状结构,德国南部是其中一块陆地,索伦霍芬潟湖是群岛的一部分。过去240年来,研究人员不断从索伦霍芬潟湖沉积物中发现保存完好的小型翼龙化石,但大型成年翼龙的完整标本却很少见,通常只发现了头骨或四肢等碎片。
研究人员利用紫外线荧光摄影技术对化石进行研究,发现了骨骼创伤的证据。这表明“幸运儿”等幼年风神翼龙可能并非潟湖的原住民,它们生活在潟湖附近的陆地上,可能因无法像成年翼龙那样躲避猛烈风暴,而被风暴卷入潟湖。潟湖平时平静,但风暴会搅动它,将有毒的底层水带到表层,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同时也会将其他动物卷入其中。许多幼年翼龙化石保存完整,说明它们在风暴过后不久就被掩埋,未受到食腐动物干扰。
这项研究不仅让我们了解到1.5亿年前翼龙幼崽的悲惨遭遇,还为科学家研究翼龙的生长、变异和解剖结构提供了更多依据。同时,它也引发了科学家对翼龙幼崽飞行能力的进一步思考,研究表明“幸运儿”翼龙所受的飞行相关损伤与鸟类中无经验的幼鸟在海洋风暴中飞行时所受损伤相似。不过,也有科学家对损伤是由风暴造成的这一说法持保留意见,认为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无论如何,这项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见侏罗纪时期翼龙生活的窗口,让我们对那个遥远时代的生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