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同行在养老赛道高歌猛进时,国民养老却交出了一份”保费缩水39%、利润下滑20%”的半年成绩单。这家含着政策”金钥匙”出生的专业养老险公司,正经历着成立以来的最大考验——从依赖银保渠道的粗放扩张,到直面个人养老金市场的残酷竞争,它的困境不仅是自身转型的阵痛,更折射出中国养老金融赛道的深层矛盾。

从”天之骄子”到”掉队者”:国民养老的尴尬处境
2025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揭开国民养老的困境:保险业务收入15.39亿元,同比暴跌38.93%;净利润2.04亿元,下滑20%。而同期,新华养老、恒安养老保费激增,泰康养老甚至扭亏为盈。在养老险行业整体回暖的背景下,国民养老的”逆势下滑”显得格外刺眼。
问题出在哪里?核心在于”两条腿都瘸了”——保费端乏力,利润端承压。
保费端:银保依赖症+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缺失
国民养老的保费收入高度依赖银保渠道,但该渠道主打的年金险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力。更致命的是,其个人养老产品线迟迟未能建立,导致在个人养老金市场爆发时未能抢占先机。与此同时,部分存量业务因经济环境变化出现退保潮,进一步拖累增长。
相比之下,泰康依靠”保险+医养”生态,平安依托综合金融优势,新华、恒安则通过精准渠道策略实现增长。而国民养老既没有强大的股东生态支持,也缺乏爆款产品,只能在红海市场中艰难挣扎。
利润端:利差损风险+运营效率低,盈利模式待解
净利润下滑的背后,是投资收益波动、负债成本高企的双重挤压。尽管投资收益率(3.01%)勉强稳健,但部分养老产品承诺收益刚性,导致利差损风险隐现。更严峻的是,国民养老的运营效率较低,在渠道、产品、风控等方面尚未形成成熟模式,短期内难以扭转颓势。
人事地震背后:股东博弈与战略摇摆
业绩滑坡的同时,国民养老的高管层也在经历”大换血”。副总经理吴双成等多位核心高管离职,新一批董事、监事获批上任。
这家由多家银行、保险机构联合发起的公司,股权结构分散,不同股东的战略诉求各异。有的希望快速扩张规模,有的更看重长期稳健收益。这种分歧导致管理层难以形成统一战略,而频繁的人事变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疑虑。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人事调整可能是股东方对当前业绩的不满,也可能是新一轮战略重构的开始。但无论如何,国民养老必须尽快找到自己的定位——是继续依赖银保渠道”赚快钱”,还是真正转型为专业养老金融服务商?
破局之道:生态、产品、投资三大战役
国民养老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专业养老险行业的缩影。要真正突围,必须打赢三场关键战役:
- 生态战:构建差异化服务护城河 泰康靠”医养康宁”生态吸引高净值客户,平安借综合金融优势交叉销售。国民养老若没有强大的股东资源,就必须另辟蹊径,比如与医疗、养老机构合作,打造特色增值服务。
- 产品战:从”卖保单”到”卖解决方案” 当前市场同质化严重,国民养老需要开发更具吸引力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比如灵活缴费、定制化领取方案,甚至结合养老社区权益,提升客户粘性。
- 投资战:穿越低利率周期的考验 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下,养老金投资回报率承压。国民养老必须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寻找长期稳定收益来源,否则利差损风险可能进一步恶化。
结语:触底反弹,还是黯然离场?
国民养老的困境,既是自身转型的阵痛,也是中国养老金融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必经之路。它的未来,取决于能否真正解决三大结构性难题——生态短板、个人市场破局、投资能力穿越周期。
如果能在动荡中完成战略重构,它或许能成为行业洗牌后的赢家;但如果继续徘徊在旧模式里,等待它的可能是更严峻的挑战。毕竟,在养老这场”长跑”中,没有捷径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