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连投背后:希杰集团与聊城的不解之缘

在全球经济格局复杂多变、投资布局谨慎权衡的当下,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商业版图中悄然书写,令人瞩目。一家世界 500 强企业,跨越国界,在山东聊城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一场持续二十余载、令人惊叹的 “投资长跑”,它就是韩国希杰集团。自 2004 年首个项目签约落地,希杰集团在聊城一路 “买买买”“建建建”,实现了令人咋舌的 “十连投”,总投资逾 40 亿元,这一现象宛如商业界的 “传奇佳话”,不禁让人发问:聊城,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让希杰集团如此 “死心塌地”?

时间回溯到 2004 年,希杰集团计划在我国布局生物科技项目,消息一经传出,各地纷纷抛出 “橄榄枝”,七八个城市摩拳擦掌,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聊城,这座在当时看似并不起眼的城市,却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其 “秘密武器”,便是那令人称赞的投资环境和无微不至的服务。

希杰集团投资的生物科技项目,玉米是关键原料。聊城,恰好处于玉米主产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合作奠定了基础。但聊城并未满足于此,当地政府迅速行动,主动联系农技专家,针对原料供应与企业生产工艺的匹配度,展开详细研判,第一时间将大量专业参考数据及可行性建议递交给希杰集团,展现出了对企业需求的精准把握和高效响应。

为推动项目快速落地投产,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了一支 “特种部队”—— 由产业专家和精通韩国企业文化的译员组成的项目专班。他们深入分析希杰集团的产业属性和项目定位,对投资风险、上下游关系、配套设施等关键问题提出科学建议,为项目推进保驾护航。随着希杰集团不断增资扩产,用电需求日益增长,聊城相关部门多方论证、积极协调,专门为其增设了一条供电线路,全力保障企业生产 “电力十足”。

希杰集团上一次增资新建冷冻食品项目时,因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及周边地区,起初倾向于在上海周边建厂,并向聊城列出了一张涵盖十几个难题的 “支援函”,试图让聊城 “知难而退”。然而,聊城开发区再次展现出惊人的行动力。迅速组织相关部门现场办公,对问题逐一拆解、责任到人,项目专班全程跟进,不到一个月就协助企业办完了立项、环评、规划、施工许可等所有手续,实现 “十证齐发”。如此优质高效的服务,让希杰集团最终 “舍近求远”,坚定地选择继续在聊城投资。

在服务希杰集团的过程中,聊城开发区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 “希杰工作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摒弃传统窗口思维和管理员思维,推行 “企业吹哨、专班报到” 工作机制,哪里有需求,服务现场就设在哪里。如今,这套工作法已在聊城开发区全面推广,吸引了荷兰帝斯曼等一批外企纷至沓来。

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希杰集团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道瑄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在山东、在聊城的投资力度。未来,希杰集团将围绕生物科技、食品、文化、物流等领域,与聊城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合作层次,携手迈向互利共赢的新征程。聊城与希杰集团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投资选择,更是一座城市营商环境优化的生动例证,为其他地区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聊城在未来如何续写更多与企业携手共进的精彩篇章 。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