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糖尿病这个 “健康杀手” 正悄然逼近。或许你从未想过,一些看似平常的日常行为,正一步步为糖尿病的滋生埋下隐患。当下,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不良生活习惯与糖尿病的关联极为紧密。今天,就来揭开那些让人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 8 大习惯。

习惯一:晚餐时间过晚
你习惯几点吃晚餐呢?一项研究表明,早上 8 点前享用第一餐、晚上 7 点前结束最后一餐,更有助于降低 2 型糖尿病发病率。2022 年《糖尿病护理》期刊研究显示,晚餐吃得晚对血糖极为不利。实验发现,晚餐过晚导致胰岛素降低 6.7%,葡萄糖升高 8.3%,即晚餐时间越晚,血糖水平越高。对多数人而言,早点吃晚餐,睡前 4 小时内禁食,是预防糖尿病的明智之举。
习惯二:红肉摄入过量
猪肉、羊肉、牛肉,这些红肉是许多人的心头好。但如今越来越多研究指出,日常红肉摄入过多会增加患糖尿病风险。一项研究表明,每周仅摄入 2 份红肉的人群,相比少吃红肉者,患 2 型糖尿病风险更高,且风险随红肉摄入量增加而上升。
习惯三:沉迷甜饮料
你身边有爱把甜饮料当水喝的人吗?一项研究发现,饮用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均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与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 杯含糖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 41%;每天喝≥2 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 11%(1 杯饮料为 240 毫升)。更糟糕的是,运动都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带来的危害。
习惯四:频繁饮酒
爱喝酒的人群中,不少人出现高血糖、糖尿病问题,尤其是爱喝啤酒者。部分啤酒血糖指数比白米饭、白馒头等还高,因为啤酒中碳水化合物主要由麦芽糖构成,血糖生成指数与葡萄糖相当,且作为液体食物,消化吸收率极高,致使血糖迅速上升。白酒、红酒也不例外,酒精在体内最终转化为能量,导致过多能量摄入。《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0 年版)》明确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习惯五:开夜灯睡觉
生活中,有些人习惯留盏小夜灯睡觉。但一项研究显示,开着灯睡觉,第二天早晨胰岛素抵抗会加剧,致使血糖失控,长期如此可能发展成糖尿病。
习惯六:长期睡眠不足
糖尿病不仅与不健康饮食有关,还和睡眠直接挂钩。每天睡眠少于 6 小时的人,更易患上 2 型糖尿病。睡眠时间短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增加 2 型糖尿病风险,如导致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受损等。而且,健康饮食无法抵消睡眠不足带来的糖尿病风险,建议每天保证至少 7 小时睡眠。
习惯七:久坐不动成日常
如今,很多上班族一坐就是一整天。一项研究指出,与每天久坐不超 2 小时的人相比,每天久坐超 6 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等 12 种慢性病风险增加 26.7%。不过,在久坐超 6 小时的人群中,每天用 1 小时剧烈活动代替久坐,可显著降低糖尿病等 5 种慢性病发生风险,降幅达 11% – 13%。
习惯八:长期缺乏运动
“懒” 与许多疾病相关,懒得运动更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长期缺乏运动易导致肥胖,进而引发糖尿病。《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0 年版)》指出,规律运动不仅能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建议每周将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合理搭配进行。
糖尿病的预防,就藏在这些日常细节里。从现在开始,改变不良习惯,守护自身健康,远离糖尿病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