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象天门 “拦路收费”?游客拍视频怒诉,景区:禁停区劝返被曲解

“还没进景区就拦路要钱,这是什么道理!” 西藏圣象天门景区的石子路上,一名女游客举着手机拍摄,情绪激动地对着几位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喊道。这段 7 月 17 日发布在社交平台的视频,让 “圣象天门拦路收费” 的话题迅速发酵,网友们纷纷猜测:是景区急功近利,还是游客误闯禁区?

视频中,女游客站在颠簸的土路上,身后停着一辆私家车,三位景区工作人员正拿着手机对着她拍摄,双方似乎陷入僵持。“我就是想找个地方停车,然后去买票,他们就拦着不让走,非要我现在就掏钱!” 女游客的控诉带着哭腔,让不少网友直呼 “景区吃相难看”。有去过圣象天门的游客留言:“那地方路不好走,难道现在连停车的权利都没有了?”

然而,圣象天门景区的回应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7 月 18 日下午,景区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连连叹气:“根本不是拦路收费,是她把车停在了禁停区,还闯了生态保护区的红线。” 据工作人员回忆,当天巡逻保安发现一辆私家车停在环湖土路的禁停路段,这里不仅是维修中的危险区域,还紧邻生态保护区,按规定禁止车辆停留。“保安只是上前询问是否买了票,提醒她去游客中心办理手续,结果对方突然就炸了,掏出手机开始拍视频。”

景区提供的现场照片和监控画面显示,女游客的车辆确实停在标有 “禁止停车” 的警示牌旁,车轮半个身子压在路基外的草地上。工作人员介绍,这段环湖土路因风景绝美成了网红打卡点,但由于年久失修,部分路段坑洼不平,且靠近藏北羌塘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带,“我们允许游客在指定区域短暂停车拍照,不强制购票,但继续往前就是核心景区,必须凭票乘观光车进入。”

为何会引发 “拦路收费” 的误会?据了解,女游客当天并未走正规入口,而是绕行一条村民自发开辟的便道进入环湖区域。“正规路线会经过游客中心,必须购票后换乘观光车,她走的村道能直接开到湖边,但属于景区监管范围。” 工作人员解释,保安发现她逆行进入禁停区,出于安全和生态保护的考虑上前劝导,“全程没提过‘交钱才能走’,只是建议她去补票,没想到被断章取义剪成了‘拦路收费’。”

更让景区无奈的是,视频发布后,不少网友仅凭片段就指责景区 “雁过拔毛”。“圣象天门海拔 5000 多米,生态环境脆弱,去年刚完成部分区域修复,禁停区就是为了保护植被不被碾压。” 工作人员展示了一组对比图:2023 年禁停措施实施前,湖边草地上布满车辙印和垃圾;今年同一位置已长出成片的格桑花。“我们巡逻的主要目的是劝离违规车辆,不是催票,这位游客把劝导曲解成强迫消费,对景区声誉影响太大了。”

记者注意到,类似的景区与游客冲突并非个例。今年 5 月,云南某雪山景区因游客闯入未开发区域被劝返,引发 “故意刁难” 的争议;6 月,甘肃某丹霞地貌景区因游客翻越护栏拍照与工作人员争执,视频在网上引发骂战。这些事件背后,往往存在 “游客认知中的游览区” 与 “景区划定的管控区” 不重合的问题。

“很多游客觉得‘我能开到的地方都能玩’,忽略了景区的生态红线和安全警示。” 长期从事生态旅游研究的专家张教授分析,高海拔景区的管理难度远超普通景点,“路牌可能被风雪覆盖,手机信号时断时续,游客很容易误闯禁区,这时候的沟通方式就很关键。” 他建议,景区应在关键路口设置更醒目的标识,并用双语标注管控范围;同时培训工作人员用更温和的方式解释规定,避免激化矛盾。

目前,圣象天门景区已就视频误导报警,当地警方正在调取完整监控核实情况。景区负责人呼吁游客:“来圣象天门的都是热爱自然的人,希望大家能理解高原生态的脆弱,遵守划定的路线和规定。我们不是要‘拦路’,而是想让这片美景留得更久。”

这场风波也给所有景区提了个醒:在自然风光与游客体验之间,需要更清晰的规则、更耐心的沟通;而对游客来说,面对工作人员的劝导,多一份冷静核实,少一份冲动拍视频,或许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毕竟,无论是 “拦路收费” 的指控,还是 “故意闯禁” 的揣测,都不如守护好圣象天门的蓝天白云来得重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