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车不到半小时,左前轮突然爆胎!”近日,南京市民李女士(化名)在某租车平台遭遇糟心事:刚上路不久车辆突发故障,平台却以”需官方检测报告”为由拒绝报销维修费用。更令人气愤的是,涉事轮胎经修车店鉴定存在老化问题,但平台起初坚称”无责”。记者介入调查后,涉事平台态度反转,承诺7-14个工作日内完成赔付。这场租车纠纷暴露了哪些行业潜规则?消费者权益又该如何保障?

【事件还原:半小时爆胎引争议】
7月12日上午10:40,李女士通过某租车平台取车,10:50驾车驶入高速公路。11:28分,车辆左前轮突然爆裂,她紧急停靠应急车道并联系平台客服。客服回应:”自行更换备胎后寻找救援,无法提供帮助。”
“离最近服务区有2公里,我按网上教程换好备胎才开到服务区。”李女士称,修车店师傅明确表示:”轮胎老化导致爆胎,四个轮胎胎压也不一致。”次日还车时,平台要求她提交850元维修费用的报销申请,并称”需官方检测报告证明是轮胎质量问题”。
“轮胎已被平台收回,我上哪找检测报告?”李女士认为平台推诿责任。记者介入后发现,平台客服前期说法与后续回应存在明显矛盾。
【平台回应:从拒赔到承诺报销】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该平台,客服解释:”下单时可选’基本保障’,车损小于1500元且用户责任需自担费用;若属车辆问题则平台报销。”但李女士表示,取车时平台未主动告知检测流程。
“我们核实后会出具责任认定书。”客服补充道。然而,李女士称全程未收到任何检测报告。记者表明身份再次联系平台后,客服态度转变:”将向上级反映,7-14个工作日内完成赔付。”
7月18日,李女士向记者确认已收到850元报销款。从拒赔到全额赔付,这场纠纷仅用6天解决。
【行业乱象:租车爆胎责任难界定】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纠纷频发,核心争议在于责任认定:
- 取证难:轮胎收回后消费者难以自证质量问题;
- 标准模糊:平台”官方检测”要求缺乏具体指引;
- 客服口径不一:前期拒赔与后期赔付承诺矛盾。
“爆胎原因需专业鉴定,但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法律人士指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3条规定,经营者应保证商品或服务质量,租车平台有义务提供安全车辆。
【维权指南:保留证据是关键】
针对租车纠纷,专家建议:
- 取车时全程录像:检查轮胎、油表、车身损伤等;
- 爆胎后立即拍照:记录现场、轮胎状态及公里数;
- 保存沟通记录:包括客服电话录音、聊天截图;
- 要求书面说明:敦促平台出具责任认定书。
“若平台推诿,可向交通运输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南京市消协工作人员提醒。
【新闻总结:责任透明化是破局关键】
这起租车爆胎事件暴露了行业两大痛点:
- 责任界定模糊:平台与消费者权责划分不清晰;
- 售后流程不规范:检测、理赔标准缺乏透明度。
李女士的案例具有警示意义:消费者需提高证据意识,平台则应完善服务流程。值得肯定的是,记者介入后平台迅速整改,展现了企业的责任担当。
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应出台租车行业服务标准,明确爆胎等常见问题的责任划分,让消费者租车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