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特朗普政府高调宣布的 5000 亿美元 “星际之门” 计划,曾被视为美国巩固 AI 霸权的 “世纪工程”。然而如今,这个号称要打造全美数据中心网络的超级项目,不仅连一座数据中心都未落地,目标已缩水至年底前建成一座小型机房。从万众瞩目到危机四伏,“星际之门” 的崩塌速度远超想象,其背后是盟友间的利益撕扯、天文数字般的资金缺口,以及近乎无解的工程难题。

盟友内讧:从 “共赴大业” 到各自为战
“星际之门” 的核心联盟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分裂的种子。这个由 OpenAI、软银、Oracle 和阿联酋主权基金 MGX 组成的 “四人组”,表面上目标一致,实则各怀心思:OpenAI 急需算力支撑模型迭代,软银想靠孙正义的 “豪赌” 挽回颓势,Oracle 觊觎基建合同,MGX 则只想做个低风险的财务投资人。
矛盾的爆发点出现在选址与能源供应的谈判桌上。软银坚持将数据中心建在能源成本低廉的中部地区,而 OpenAI 则急于靠近西海岸的技术生态,双方僵持不下导致项目停滞。更具破坏性的是,OpenAI 在 7 月初绕过软银,单独与 Oracle 签署了每年 300 亿美元的三年期协议 —— 这项 AI 领域最大的云协议,彻底暴露了联盟的裂痕。尽管 Altman 仍在社交平台用 “星际之门” 称呼该项目,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个松散的联盟已名存实亡。
资金困局:5000 亿是 “雄心” 还是 “泡沫”?
5000 亿美元的投资规模,相当于三个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花费,但其可行性从一开始就备受质疑。目前联盟各方仅承诺出资 520 亿美元,不足总目标的 1/10,剩下的资金来源成了无解的难题。
OpenAI 自身的财务状况根本撑不起这样的投入 ——2024 年亏损数十亿美元,即便 2025 年营收达到 130 亿美元,也远不及长期算力合同的支出。软银的处境更尴尬,孙正义承诺的 1000 亿美元首期投资,需要靠变卖资产、举债或重新募资才能凑齐,而经历了 WeWork 等惨败后,愿景基金的募资能力早已大打折扣。中东基金 MGX 仅愿投入 70 亿美元,且明确表示 “不会在进展缓慢时追加投资”。
按照业内测算,若 5000 亿中 3000 亿来自股权融资,当前全球没有任何一家机构能吃下这样的体量;若 2000 亿靠发债,仅每年利息就高达 80 亿美元,远超项目初期的预期收入。这场看似宏伟的计划,正在沦为一场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的 “空中楼阁”。
工程死结:算力与电力的 “不可能三角”
即便资金到位,“星际之门” 仍面临着近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挑战。OpenAI 与 Oracle 的协议涉及 4.5 吉瓦算力,相当于 250 万张 GPU 的规模,其全年耗电量将达到 400 亿度,接近东京市年用电量的三分之一。如何解决电力供应?特朗普政府虽提出 “复兴煤电、发展核电”,但环保阻力与建设周期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更棘手的是技术落地难题:高密度 GPU 集群的散热方案尚未成熟,芯片间的数据传输速率难以匹配算力需求,而一座 5 吉瓦级的数据中心,占地面积几乎相当于整个曼哈顿。扎克伯格曾直言:“这样的项目在物理层面就难以实现。” 如今看来,这并非危言耸听。
孙正义的 “生死赌局” 与 AI 基建的泡沫
对孙正义而言,“星际之门” 已是背水一战。这位曾因豪赌阿里封神、又因 WeWork 跌落神坛的投资大佬,正押上软银的全部家当 —— 包括与日本政府的关系、Arm 的技术资源,甚至集团未来的资产管理规模。但市场对这场赌局的态度日趋谨慎,软银股价在项目宣布后短暂上涨,如今已回落至原点。
值得注意的是,“星际之门” 的困境并未浇灭 AI 基建的狂热。微软、谷歌等四大巨头今年的 AI 资本支出已达 3200 亿美元,英伟达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整个行业仍在信奉 “算力即王道”。但当狂欢褪去,人们终将意识到:脱离实际需求的盲目投入,终将沦为科技史上最大的泡沫。
特朗普政府的 “星际之门” 计划陷入烂尾危机,项目进展远不及预期,目标大幅缩水。其主要原因包括盟友分歧,OpenAI 与软银等在选址和能源上存在矛盾,且 OpenAI 单独与 Oracle 签约;融资困难,5000 亿美元的目标资金仅落实十分之一,后续资金来源成谜;工程难题,面临巨大的电力消耗和技术挑战。孙正义将软银身家押注于此,但前景不明,而 AI 基建领域的狂热背后潜藏泡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