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宜宾的安石村,一群大学生用14天时间干了一件新鲜事——他们砍竹子做储蓄罐,用AI技术给村民建了一座”情绪银行”。当75岁的雷从先收到”喜悦情绪积分”时,他笑着说:”没想到俺们庄稼人的高兴事儿也能存起来!”这支西南石油大学的实践队,用竹筒和代码搭建起一座连接科技与乡土的桥梁,让乡村振兴有了更温暖的温度计。

一、竹筒储蓄罐:把情绪变成可触摸的”存款”
“最初我们带了问卷想调研乡村振兴,结果发现乡亲们更需要的是被倾听。”实践队队长杜语焓回忆道。7月8日清晨,队员们跟着村民钻进毛竹林,砍下带着晨露的竹子,制作成绘有校徽的”情绪储蓄罐”。这些竹筒被挂在村口老槐树、青年旅舍和图书馆外,分为四类:”喜悦投递口””烦恼树洞””给老乡的话””游客印象”。
短短10天,60张情绪卡片塞满了竹筒。”晚上散步有风很舒服””想借手机跟孙辈视频”……这些朴素的留言被实践队分类处理:能当场解决的立刻行动——比如帮杨宗琼奶奶视频通话;需要长期跟进的则纳入”小事速办”机制。游客投递卡片还能兑换饼干和米酒,让”存情绪”变成了”换快乐”。
二、AI修复老照片:让记忆在数字时代重生
“爷爷您看,这是您年轻时酿酒的样子!”队员郭梓皓举着平板,AI修复的黑白照片里,酿酒大爷雷崇开抱着酒坛的笑容清晰可见。实践队用AI技术为村民做了三件事:
- 时光修复师:将泛黄的老照片还原成彩色动态影像,让留守老人能看到年轻时的模样;
- 跨时空团聚:通过AI换脸技术,让在外打工的子女与父母”同框”拍全家福;
- 数字非遗库:把酿酒工艺、火候秘诀等口述历史存入数据库,用AI生成图文并茂的”乡村记忆手册”。
“这些技术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帮我们留住了乡愁。”村委会主任雷从先感慨道。当82岁的王婆婆看着AI修复的全家福落泪时,实践队意识到:科技的温度,在于它能让情感被看见、被珍藏。
三、情绪银行2.0:用数据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队开发的线上”乡村情绪银行”小程序,目前已收集村民留言200余条。这些数据经过AI分类后,将生成”乡村情绪白皮书”,为村委会提供决策参考:
- 高频词分析: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排序;
- 情感热力图:不同区域村民的情绪分布;
- 需求预测:根据情绪变化预判公共服务需求。
“比如’烦恼树洞’里多次提到田间路积水,村委会就能优先修缮。”指导老师胡朝伟介绍。更有趣的是,游客的”乡村印象”留言正在变成旅游宣传语——”星空比城市亮多了”已被印成明信片,成为李庄古镇的新名片。
新闻总结:三大创新启示
- 科技下乡新范式:用竹筒+AI搭建起”低技术门槛、高情感价值”的互动平台;
- 乡村振兴新指标:首次将”村民情绪指数”纳入乡村治理参考体系;
- 数字时代新乡愁:通过AI技术让记忆留存从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文化资产。
“14天实践给我们最大的震撼,是发现科技最动人的应用场景永远是人。”队员唐靖文在总结会上说。当竹筒里的情绪卡片变成村委会的”民生清单”,当AI修复的照片被老人捧在手心端详,这群大学生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真正的数字赋能,从来不是技术的炫耀,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被科技温柔以待的温度。